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工作

中国医师节:今天,我们一起致敬他们!

时间:2025-08-20
来源:原州发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八月的风带着初秋的暖意,轻轻拂过原州大地。8月19日,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一场名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表彰大会在原州区人民医院温暖上演。

    活动现场,为从医30年及以上医师颁发“纪念章”,为2025年岗位大练兵及“三基三严”活动优秀科室、先进个人颁奖及2024-2025年度优秀教研秘书及优秀带教老师颁奖。医护人员们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职业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

    仁者风范:生命长河中的摆渡人
    张树:铅衣铠甲下的“毫米艺术家”(神经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厚重的铅衣下,是张树专注如炬的目光。在上海长海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淬炼的技艺,让他在颅脑与血管的精密“河道”中游刃有余。下肢动脉闭塞开通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抽吸术……每一次操作,都是生死毫厘间的精准“舞蹈”。“铅衣隔绝了射线,却隔绝不了生命的重量。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闭塞的血管被打通,肢体重新活动及功能恢复,那瞬间的震颤,足以抵消所有疲惫。”他抚摸着微导管,如同抚摸生命的琴弦。那件沉重的铅衣,是他守护生命通道的无声勋章。“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既要精进技术,更要心怀慈悲,希望我们永远敬畏生命,保持一片热爱之心。”
    韩晓东:古法银针里的“心灵抚慰者”(中医科主治医师)
    诊室内药香氤氲,韩晓东的手指搭在患者腕间,仿佛在解读生命的密码。从顽固咳嗽到更年期的潮热烦忧,从心慌失眠到难言的湿疹痤疮,他让古老智慧焕发现代生机。

    “我曾经在基层时,碰到一位老年患者,他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腰部扭伤了,我当时用中医的针灸疗法,扎了三四针之后,不到10分钟病人的腰部症状明显缓解。老人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那一刻,韩晓东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医不仅是治病的技术,更是连接医者与患者心灵的桥梁。他常常在诊室里,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细致调整每一个穴位、每一味药材。
    “中医之道,在调和阴阳,更在调和身心。”他捻起一枚银针,“一根针、一剂汤药,若能抚平患者一丝焦虑,便是医者至乐。”望闻问切间,他让传统智慧成为抚平时代焦虑的温柔良方。
     李小玺:复健之路上的“希望引路人”(康复治疗师)

图片已处理
    康复室内,李小玺的双手带着疗愈的温度,引导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脑卒中后的肢体僵硬到肩袖损伤的活动受限,她的推拿、关节松动术,是患者重获自由的密码。“康复的意义,不仅是恢复功能,更是帮他们找回生活的尊严与可能。”她扶起一位颤巍巍练习行走的老人,“当患者第一次重新握住筷子,或独自迈出第一步时,那笑容里的光,便是对我所有付出的最高嘉奖。”她的双手,是连接残缺与完整的希望之桥。
    “在今后的训练中,除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等常规训练指标,更要花时间去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与他们多聊天,把这些真实的想法,作为我们康复训练目标的核心。”李小玺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康复之路虽漫长,但只要我们陪着患者一步步走,用专业和耐心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再远的路也能抵达终点。”
    生命守护:无影灯下的永恒誓言
    李小龙:急诊前线的“生命年轮”(急诊科医师)

图片已处理
    25年急诊生涯,在李小龙脸上刻下风霜,却让他的眼神愈发坚定如磐石。从急性心梗到过敏性休克,每一次警铃都是冲锋的号角。“急诊科节奏快,病情复杂,要有过硬的扎实急救技能,更要稳住心态,面对家属焦虑、患者突发状况,冷静判断,才能治病救人。”李小龙说,“抢救成功时家属的眼泪,是洗去疲惫的清泉。这份与死神抢人的事业,早已融入骨血。”
    张丽:呼吸隧道中的“追光者”(呼吸内科医师)

图片已处理
    支气管镜的屏幕前,张丽的目光穿透影像,在患者狭窄的呼吸隧道中探寻生机。从福建附一到宁夏人民医院的进修足迹,铺就了她探索呼吸系统疾病的专业之路。“每一次操作支气管镜,都像在黑暗的迷宫中寻找光明的出口。当危重患者撤下呼吸机,自主呼吸的那一刻,是最动听的乐章。”无创呼吸机的气流声是她诊室里最安心的背景音,每一次成功的氧合都是生命的礼赞。
    “刚开始当医生就是为了家人的健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后来到了临床与患者及家属打交道之后,我才明白,我们当医生最主要的还是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其次才是注重患者身上的病痛。”张丽说道,“我们作为一名医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医生,是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医学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学问,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作为一名医生的初心,不忘初心,医者仁心。”
    罗春花:产房守望的“生命提灯人”(产科主任、主任医师)

     三十载春秋,罗春花守护着产房这方充满喜悦与惊险的圣地。高危妊娠、产后大出血,无数次在刀尖上起舞。“产科没有演习,每一次都是实战。手中托起的是两条命,肩上是整个家庭的期盼。”她凝视着新生儿脚印图谱,“当第一声啼哭划破寂静,母亲疲惫却幸福的笑容,便是岁月予我最好的馈赠。”青丝染霜,她仍是产房永不熄灭的那盏明灯。
    重症防线:生死边缘的守护神
    马冬梅:ICU里的“静谧哨兵”(重症医学科医师)

图片已处理
     ICU的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马冬梅的目光如雷达般扫过屏幕数据。深静脉置管、血液净化、有创通气……她掌握着维系生命的关键“按钮”。“这里安静,却暗流汹涌。脓毒症、多脏器衰竭,每一次都是与死神无声的拔河。”她说,“在ICU工作的这7年过程中,其实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不仅要与死神赛跑,更要与人性对话,我们做的每一项操作前的准备,以及我们对病人书写的每一份病危通知书,都是我们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与敬畏。守过漫漫长夜,当患者睁开眼,手指微动的那一刻,便是对坚守最深的回应。”静谧病房里,她是永不疲倦的生命守护神。
    陈宏宇:山海相连的“血管筑桥者”(福建附一医院血管外科帮扶专家)

    从东海之滨到六盘山下,陈宏宇将前沿的血管介入技术带到原州,为患者重筑生命通路。“帮扶不仅是传递技术,更是点燃火种。看到一位因静脉血栓闭塞、步履维艰的老人,术后轻松行走时眼含热泪,那一刻,山海之隔已然消弭。”他的手术刀,在黄土地上刻下东西协作的温暖印记。
    马凌花:授人以渔的“危重孕产守护者”(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帮扶专家)

    产后出血、前置胎盘,每一次止血操作都精准有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银川的危重孕产管理经验留下,提升原州本地的救治能力,才是帮扶的真谛。”她指导年轻医生进行复杂缝合,眼神专注,“保障每一位母亲平安,是产科医生对生命最庄重的承诺。”她的双手,托起的是两个家庭的未来。
    丁仁发:永不退休的“生命摆渡人”(主任医师 离退休返聘人员)

图片已处理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窗棂,丁仁发诊室的门已被轻轻推开。挂号单在他案头叠成小山,每一张都是沉甸甸的托付。“丁医生,我这心口闷了半个月……”“丁大夫,孩子咳嗽总不见好……”温和的询问声在诊室流淌,他搭脉的手指稳如磐石,听诊器在患者胸前移动的轨迹,是跨越半个世纪的医者匠心。
    “退休证锁在抽屉里,可病人的需要摆在心上。”丁仁发摩挲着泛黄的病历本,纸页间浸透着岁月沉香。六年前光荣退休时,他本可安享天伦,却因“医院需要,身体尚可”八个字重返战场。“看着老患者带着孙辈来看病,听着那声‘丁爷爷’,就知道这条路没选错。”皱纹里漾开的笑意,映照着两千多个日夜的初心如磐。
    夕阳为诊室镀上金边,丁仁发送走最后一位患者,“传帮带不是责任,是福分。”他轻声说道,“帮助这些年轻医生,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这也充分用好退休人员以及我们这些银发人才的资源。当年轻医生能独当一面,当危重患者转危为安——这样的黄昏,比什么风景都美。”

    活动尾声,全体医师重温《中国医师誓言》,铿锵誓言在会场回荡。“医”路漫漫,仁心为灯。原州区人民医院的医师们以术为舟,以爱为桨,在守护健康的征途上,书写着敬佑生命、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时代篇章。他们的身影,是节日里最动人的风景;他们的坚守,是献给生命最深情的礼赞。(来源:原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睿 董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