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工作

原州区:康复+陪护+就业,一束照亮“生活的光”

时间:2025-11-07
来源:原州发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近日,记者来到原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多感官训练室里,4岁的孤独症男孩小宇正跟着康复师的指令,通过抛接球锻炼手眼协调力;在五楼的宿舍里,22岁的心智障碍者张强在老师指导下整理床铺,动作虽略显笨拙却一丝不苟;手工室中,陪护家长李娟指尖翻飞,一团毛线很快勾勒出雏形……

这一幅幅画面,是原州区以残疾人康复为载体,织密残疾群体关爱网络的生动实践。从顶层设计到资金保障,从阵地建设到精准服务,原州区始终将残疾群体康复服务纳入民生重点工程,统筹配置专项资金,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让全免费康复服务的承诺落地见效。

分级施策:为残疾儿童铺就多元成长路

对于残疾儿童而言,康复+教育是照亮未来的光。原州区根据残疾儿童康复情况,构建了“随班就读+康教融合+上门服务”的分级安置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对于0——6岁康复训练效果较好的儿童,在达到入学年龄后便顺利融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实现与正常儿童的同步成长。

而对于康复效果一般的儿童,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了他们的“成长乐园”。作为宁夏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一级定点服务机构,这里45个功能室涵盖推拿理疗、多感官训练、职业康复等全链条服务,为0——17岁言语、肢体、智力、孤独症等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全免费康复训练与教育服务。

“孩子在这里不仅能做康复,还学会了认数字、自己穿衣服,比在家进步快多了。”孩子家长王敏告诉记者,从孩子入园到现在,不仅没花一分钱康复费,老师还会定期沟通训练进展,让她心里特别踏实。老师还会带领学生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参与社区趣味活动,甚至专门开展“超市购物”“公交出行”等实景训练。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熟悉社会环境,掌握社交技能。”中心金老师介绍说,“上周,有学员独立坐公交来康复中心,当家长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

针对严重心智障碍的残疾儿童,原州区残联组织专业康复师组建流动服务团队,将康复服务送到家。头营镇的脑瘫患儿小浩是康复师朱莉莉接触的第一个上门康复对象,小浩因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康复,经过两年的上门训练,如今已能扶着墙缓慢行走。截至目前,原州区已累计为638名残疾儿童点亮希望之光,其中102名孩子正在康复中心接受专业康复服务。

住宿保障:破解家属陪护的“后顾之忧”

“以前带孩子去外地康复,租房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住了不到半年就想打退堂鼓。现在在这儿,孩子康复全免费,我们住宿也免费,真是帮我们家解决了大难题!”来自三营镇张秀兰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乡村残疾儿童家庭的心声。在原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住宿”一体化服务模式,正让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家庭实现了“陪得安心”。

而这份安心,得益于中心完善的住宿保障体系。中心配备了36间床品齐全的宿舍,实行分类管理服务。对于18至30周岁的心智障碍人群,周一至周五实行托管,宿舍成为他们学习独立生活的“实训基地”。“我们每天都会教他们整理内务、清洗衣物,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宿管金老师介绍,通过规范化管理,不少托管学员从“衣来伸手”变成了“力所能及”。

更让家属暖心的是,来自乡镇的康复儿童及陪护家属可享受免费住宿,彻底告别了来回奔波的疲惫和住宿开销。“以前每次去城里做康复路上就要花一两个小时,时间长了路费也是笔不小的开支。现在住在这里,每天能全身心陪孩子训练。”张秀兰说,宿舍里热水器、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方便。

技艺赋能:让家属既能陪护也能赚钱

“以前我一门心思陪孩子康复,家里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压力特别大。现在学了手工钩织,在等待孩子训练的间隙就能做手工,一个月赚的钱够家里日常花销,有时还能给孩子买几件衣服,心里踏实多了。”李娟手中的钩针不停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毛线玩偶就成型了。让她实现“守着孩子能赚钱”的,正是原州区实施的“康复+就业+电商直播”的一体化运营模式。

考虑到不少残疾儿童陪护家属因长期陪护无法外出就业,原州区残联主动对接“原州织女”,邀请专业老师在康复中心开展免费手工钩织培训,根据家属时间灵活排课,从基础针法到复杂作品循序渐进,还免费提供毛线等原材料。同时,中心携手手工坊与爱心企业,搭建起了“培训+生产+销售”闭环体系,由“原州织女”电商平台统一包装销售,让家属“学得会、卖得出、能赚钱”。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靶向赋能’的方式,既解决家属的就业难题,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让他们能更安心地陪伴孩子康复。”中心主任马越表示,今后还将继续拓展钩织品类,让更多陪护家属实现“赚钱与陪护两不误”。

记者手记

在原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墙上,“康复一人、幸福一家、温暖一片”的标语格外醒目。有家长感叹“看到生活的光”,这道出了多少特殊家庭的渴望。原州区用民生担当守护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而这份守护,更需要全社会的接力护航。我们应主动摘下“特殊”的标签,以平等视角接纳他们,用尊重与包容搭建无障碍的心灵桥梁。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残疾群体及家属姓名均系化名,以保护当事人隐私,让报道更聚焦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社会应给予的支持。“生活的光”定会照亮每一个孩子。(来源:原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魏雅荷 米婷 赵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