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乡村行 看振兴 | 安和村:产业多点开花 乡村和美如画

时间:2023-10-31
来源:原州发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走进原州区三营镇安和村,一座座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马路宽敞整洁、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一株株中药材紧密相连、一窝窝蜜蜂辛勤采蜜、一个个村民喜笑颜开……一幅村庄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和美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展开。

三营镇安和村,是2013年从三营镇原唐湾村、海淌村、代堡村、西台村整村搬迁的“十二五”移民村。近年来,安和村紧抓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良机,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肉牛产业奏响乡村振兴“新牧歌”

“哞……哞……”走进三营镇安和村肉牛养殖场,便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牛叫声,标准化牛舍干净整洁,饲草、工具等整齐堆放,一头头红白相间的肉牛,正悠闲自在地吃着饲料。

2021年,原州区协调各方资金投入3000万元,在安和村建成占地106亩的集养殖圈棚、青贮池、饲草料棚、防疫消毒室、堆粪场、活动场等为一体的高标准“出户入园”肉牛养殖场。同时,利用养殖场空间资源,架设光伏板2.2万平方米,额外创收17万元。

养殖场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养殖方式,与邻村金轮村联营,实行统一养殖、统一粪污处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五个一”的管理模式,创出了联农带农、促进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安和”经验。

“我家里之前养了十几头牛,园区建成后,都放到园区集中饲养。‘出户入园’解决了牛粪乱堆乱放的问题,现在家里异味少了,生活环境也舒适了”,饲养员马吉全说道。

为了保证肉牛品质,园区请来专家手把手、面对面,为农户传授养殖“秘籍”,同时为肉牛配制了特有的“营养餐”。除青草、玉米、麸皮等基础饲料外,还添加了20多种中药,以降低肉牛生病的概率,从而保证肉质。

蜜蜂养殖酿造乡村“甜蜜”事业

村里的牛“出户入园”了,剩余的劳动力怎么解决?

记者来到安和村蜂农海有巨的家里,看到一个个蜂箱错开摆在院子里,蜜蜂飞进飞出忙着采蜜,淡淡的蜜香弥漫在空气里。海有巨正拿着喷壶,给蜜蜂打药消毒。

“‘出户入园’后,我第一时间把自己家里养的牛寄养在园区内,牛有专业人喂养,放心!我还能腾出时间养蜜蜂。”海有巨介绍,他今年养了20余箱蜜蜂,大概能产200多斤蜂蜜。养蜂投资小,家里也干净卫生,花期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3万左右。

过去养蜂人只能依靠山上的蜜源养蜂,酿蜜少且甜度不纯。如今,为大力支持村民发展壮大养蜂产业,安和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挥气候条件优势,种植了百亩红豆草和小茴香等植被,加之周边枸杞、黄芪、槐树、果树等优质蜜源,养蜂产业已实现了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双赢局面。

小蜜蜂撬动大发展。如今,安和村共育养211箱蜜蜂,有18户蜂农靠着养蜂酿出了“幸福蜜”,走上了“致富路”。

帮扶车间托稳群众“就业饭碗”

在安和村就业帮扶车间,妇女们正忙碌着赶制衣服,随着缝纫机飞速转动,锁边、接袖、合缝、压线后,一件件崭新的衣服在工人灵巧的手中制作完成。

“在帮扶车间务工,工资按件计算,干的越多挣的越多,平均一个月挣2000块钱。离家近,照顾老人和孩子也方便。”李春花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边说。

在移民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有很多像李春花一样的家庭妇女,她们在顾家之余不仅有了创收机会,更有了奔赴致富道路的信心。

为全力做好移民村“出户入园”后半篇文章,原州区利用安和村人力资源优势,帮助引进福建泉州榕沣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起了9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吸纳脱贫户到车间务工,让群众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托起了脱贫群众的稳稳的幸福。截至目前,安和村就业帮扶车间共有务工人员23人,其中脱贫户10人。

近年来,安和村就业帮扶车间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务工效率,蹚出了一条企业进村办厂、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新路子,实现了车间发展壮大和群众就业增收双赢,让扶贫车间变成了群众的“幸福车间”。

黄芪种植开出乡村振兴“致富良方”

由于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安和村非常适宜黄芪的生长发育,产出的黄芪色鲜质优,具有良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叶片可以做饮用茶,根和茎可以入药。

在黄芪种植、除草、追肥、采收、加工等多个生产作业环节,用工需求量都很大。安和村积极动员农户种植黄芪中药材,以联农带农的形式让闲置劳动力到黄芪育苗基地来务工。黄芪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种植户收益,也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为壮大安和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据悉,今年安和村种植黄芪410余亩,亩产量约650公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5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下一步,我们村将继续抓产业、调结构、稳增长,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活力。”安和村党支部副书记马晓琴说道。(记者:张雨薇 李振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