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四项机制”联农带农!头营镇:年产值6.12亿元的瓜菜产业 铺就乡村振兴共富路

时间:2025-09-17
来源:原州发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金秋时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万亩瓜菜基地正迎来一年中最丰饶的时刻。天刚蒙蒙亮,基地里已热闹起来,头营村脱贫户马晓琴穿梭在瓜棚间,看准熟度稳稳摘下蜜瓜。分拣中心的流水线上,刚摘下的蜜瓜源源不断输送而来,大家仔细整理瓜蔓、按照大小和品级进行装箱,满载甜意的货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一年还能挣两万多,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马晓琴的话里,藏着基地务工人员的共同心声。眼下正是蜜瓜采摘旺季,基地里像马晓琴这样的务工者有300余人。2025年,基地常年稳定就业人数超30人,在育苗、定植、抹芽、吊蔓、授粉、选瓜、采收、分拣包装等作业流程上用工超500人次,年发放工资总额超1200万元,个人月收入最高可达8000多元,有效拓宽了周边地区农民务工增收渠道。

“以前自己种瓜,个头大小参差不齐,愁着卖不上价。现在托管给合作社,不仅销路稳了,钱包也更鼓了!”看着码放得整整齐齐的货箱,农户王小伟的一番感慨,道出了当地种植模式的新变革。推动这一变革的,正是齐力合作社负责人曹少雄。今年,他创新探索出“托管种植”新模式,由农户提供拱棚、承担种植成本,合作社则全程提供从种植到采收、销售的全链条服务,彻底打破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收成好坏全看天”的被动困境。标准化种植让蜜瓜品质稳定提升,产品凭借过硬品质远销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该模式带动的6户农户参与蜜瓜种植总面积达100余亩,每亩纯收入稳定在4000元,实实在在为农户铺就了增收路。

“科技打底,今年的瓜品质特别好,网纹蜜瓜总产量较去年增长15%。”曹少雄指着基地数字化种植管理系统的电子屏介绍,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棚内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能够实现精准调控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让每一颗蜜瓜都在最适宜的环境里生长。当地不仅靠科技提效,还大力示范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和先进技术,育苗移栽、喷滴灌、绿色防控等技术覆盖率超98%。同时,通过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注册“杨郎情”“宁齐力”等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

现如今,头营镇已优化布局了沿清水河流域6.8万亩瓜菜产业带,整合3662万元资金建成集采、集拣、集装、集销全链条服务的现代化集散中心,全镇瓜菜年产值已达6.12亿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筑牢了坚实根基。同时,积极引进百果园等龙头企业,在福建、广州等地设立销售档口,推行订单种植和“五统一”销售模式,持续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奋力实现产销两旺。

产业红火的背后,更有一套让农民实实在在共享发展红利的联农带农机制。头营镇围绕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市场主体培育择优、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产销对接“四项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稳定可持续增收。2个万亩西兰花单品种植基地可吸纳务工人员1500人以上,带动人均年增收2.1万元;瓜菜产业入股联营机制让多个村年获固定分红42.5万元;杨郎、马庄等村实施多层次分红,惠及集体经济成员、流转土地农户和脱贫户,真正实现了收益共享,这份“甜蜜事业”托起了村民稳稳的幸福。(来源:原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米婷 喇小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