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忧心事,就是区委、区政府部门的操心事。
10月以来,原州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田土湿烂、农机下地难,人工收割效率低下,玉米、马铃薯等秋季作物收获进度严重受阻,令人揪心。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秋收大考”,原州区上下迅速行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拿出“与天争时、与雨赛跑”的紧迫感,打响了一场覆盖农机调度、技术指导、干群帮扶、仓储保障的秋收保卫战,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抢”,是今年秋收的关键词。
“现在就是要跟老天爷抢时间,能多收一块是一块、少损失一点是一点!”“田里能下脚了!履带机赶紧上!”雨势刚歇,调度指令便迅速传达到位。原州区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整合调度现有农机资源,全力投入抢收一线。针对湿烂地块作业难题,优先调配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投入抢收,最大限度降低天气对收获进度的影响。
截至目前,全区共投入玉米收割机332台、马铃薯挖掘机240台、拖拉机800多台,并额外增调50台马铃薯收获机,组建起一支抢收“铁军”。全区6台烘干机开启“全天候作战”模式,日均烘干能力达400吨,为粮农有效解决了“收得下、烘得干”的燃眉之急。 “今年秋季天气多变,我们实时紧盯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动态,引导农户抓住降雨间隙突击抢收,确保雨停即开工、雨来即防护。”面对复杂天气,原州区组建5个技术服务小组,动态调整秋收技术指导重点,及时解决农户在秋粮收获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奋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技术人员蹲点包片、进村入户,指导农民把握好收割适期。抢抓青贮玉米在籽粒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进行收割,籽粒玉米在苞叶变白、籽粒变硬、乳线消失时进行收获,马铃薯要先收早熟品种和商品薯、后收晚熟品种和种薯,做到不到期不抢收、成熟期不迟收。
针对不同作物特性,技术人员制定“分类抢收指南”:玉米倒伏地块优先人工抢收,站立植株待地干后机械作业;马铃薯收获轻拿轻放减少破损,田间即时分选剔除病薯;小杂粮按照“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原则抢晴采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全力保障我区秋粮生产稳定,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原州区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及时组织干部职工、志愿群众组成“抢收服务队”,采取“一户一策”帮扶模式,走进田间地头帮助残疾户、劳动力薄弱家庭等掰玉米、挖土豆,用实际行动解决困难群众“秋收难”问题。
“要是等我们老两口收,这些玉米早烂地里了!”开城村村民海淑梅感激地说。开城镇“抢收服务队”闻讯赶来,大家挽起裤脚、踏着泥泞,与农户并肩作战、雨中夺粮。海淑梅看着自家5亩玉米装进袋子,激动地说道,“干部们不仅帮我们抢收庄稼,还帮着运回家,真是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 
这片忙碌在秋收一线的“志愿红”,成为原州区抢秋收的生动缩影。各乡镇也纷纷组织抢收队,全力帮助困难群众抢秋收,为秋粮归仓筑起了坚实屏障。 粮食收获后,干燥储存是决定能否保住收成的关键一环。
“人休塔不休”,不让雨水“偷”收成。在彭堡镇彭堡村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院内,烘干塔24小时不停运转,金黄的玉米籽粒在热风中断断续续落下。“我们轮班值守,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确保每一批粮食都达到安全储存标准。”合作社负责人陆小军介绍,一天能烘粮食150吨。
面对晾晒难题,原州区开放晾晒场279个,总面积达15.35万平方米,为秋粮储存保驾护航、提供基础保障。各乡镇积极协调腾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文化广场等大型公共场地,方便群众及时晾晒作物;同时组织干部上门指导农户及时通风、晾晒或烘干,严防秋收粮食霉变。 “抢收—晾晒—贮藏”的闭环保障,既守住了群众的“粮袋子”,更暖了百姓的“心窝子”,彰显了原州区以民生为要、主动破题的担当与责任。据悉,目前原州区72万亩秋粮已全部收获完成。(来源:原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张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