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640421001/2011-06042 | 发文时间 | 2011-01-11 |
发布机构 | 原州区政府办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删减后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标 题: |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1年1月6日在原州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区长 张 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原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在区、市党委和政府、原州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下,区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各族群众,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以12项重点工作和10件民生实事为抓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务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集中精力谋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取得新提升
全区上下把推进跨越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50万元,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元,增长18%。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生态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70万亩,粮食总产量17.6万吨,增长20.3% ,实现了夏秋同丰,山川同增。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冷凉蔬菜生产,新扩建日光温室园区4个、大中拱棚园区7个,千亩西芹基地2个,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时鲜蔬菜实现了均衡生产,全年供应,成为宁南山区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区)。农民人均设施农业收入达到590元,同比增长44%。围绕建设“宁夏肉牛基地县(区)”目标,狠抓牧草种植、品种改良、饲草调制、棚圈改造、园区建设等环节,种植牧草31万亩,培育养牛示范村15个、百头肉牛养殖园区5个,带动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0.1万头。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引领、科技支撑、土地流转、创新机制等措施,引导、支持天启薯业、六盘山薯业、丰禾种苗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生产原原种3000多万粒,发展原种2400亩、一级种薯4万亩,建成中河、张易2个万亩马铃薯种薯基地。中河马铃薯种薯基地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突出劳务人员技能培训和有组织输出两个重点,坚持市场引动、中介带动、政府推动,全年输出劳务10万人、创收6.2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年农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增长8.5%。
工业经济增效明显。采取招商拉动、技改促动、品牌带动、联营推动“四动”措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提升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搭建招商平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进投资1.8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中航郑飞集团养生小杂粮深加工项目、投资6000万元的有机枸杞种植及深加工项目、投资4000万元的烧结制品项目及农机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区。东风雪铁龙4S店、石膏矿开采、马铃薯种植及深加工、通用航空产业园等项目已初步达成投资意向。全年招商引资落地项目14个,到位资金2.7亿元。在2010年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期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投资贸易项目洽谈签约先进单位”。投资9700万元,完成了10家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培育出了雪洋粮油、胜金水泥、瑜丰砼业3家产值过亿元企业。“庆原春”、“六盘雪”等6个商标入选第七届“宁夏著名商标”名录。加大资产盘活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完成了16家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486名困难企业职工生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积极配合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盐化工基地、六盘山热电厂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22%,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打造西兰银交汇中心物流集散基地和宁夏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改造提升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市场物流、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型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新建如意、味园等物流企业6家,改造提升“农家店”201个。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6亿元、55.6亿元,同比增长26.5%、51.9%,均创历史新高。“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扩大内需项目扎实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汽车、房地产等消费升温,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亿元,增长19%。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的内涵和档次,完成须弥山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杏树台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对须弥山旅游线进行综合整治,建成12公里的绿色长廊,成功举办了须弥山旅游推介会和文化旅游周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2.8万人,实现旅游直接收入56万元。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增长15%。
二、全力以赴上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争取落实国家、自治区政策性项目196项,投资8.75亿元,带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同比增长26.1%。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完成了须弥山景区沿线绿化整治、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农田骨干林网、新农村道路绿化、机关单位绿化等一批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补植补造面积15万亩,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绿化道路254公里,新增造林面积6.6万亩。须弥山旅游线绿化整治工程规模大、速度快、质量高、效果好,被区内多家新闻媒体誉为“原州速度”。
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因地制宜,做好水文章,田渠林路综合治理,库井窖池综合利用,建成头营南塬、沈河2个5000亩节水灌溉(配套)工程,开工建设三营甘沟、鸦儿沟2个万亩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综合治理杨达沟、共和等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处,7.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获得自治区“黄河杯”竞赛奖。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改造建设步伐,硬化乡村道路25条266公里,31个行政村近10万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规划小城镇和整治中心村为突破口,认真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到农家”工程,高标准完成了杨郎、黄铎堡(一期)小城镇和彭堡硝沟、开城寇庄等16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杨郎小城镇建设分区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成为自治区小城镇建设的典范。
公共设施建设成绩显著。投资7800万元,改扩建四中、六小等中小学校、幼儿园36所。投资6400万元,建成区医院综合住院楼、计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所,寨科、杨郎卫生院及48个村级活动场所。顺应广大市民多年期盼,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实施,投资3000多万元对固原体育场进行了拆迁改造,建成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人民广场,提升了城市品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宋家巷二期改造拆迁有序推进,完成拆迁987户19.8万平方米。原州区至王洼运煤铁路专线开工建设,六盘山支线机场全线通航,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三、尽心竭力惠民生,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向全区人民承诺的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教育强区”如期实现。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整合中小学校37所,利用整合后的校园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11所,使1000多名学前儿童入园梦想变成现实。大力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严格控制班额人数,城区中小学起始年级大班额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启动。“教育强区”创建工作高标准通过自治区验收,成为宁南山区首批教育强县(区)之一。
科技工作不断进步。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科技入户及农村信息化工程,组织开展国家级科技项目9项,实施科技试验示范51项,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2项,培训农民3.6万人,“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启动。
卫生事业深入发展。认真落实卫生惠民计划,扎实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妇幼卫生“四免一救助”等公共卫生项目,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中有增,分别达到88.4%和95%,全年为参保群众报销医药费6598万元。
计划生育有力推进。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并试行少数民族户均“两孩半”生育做法,受到区、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原州模式”。在国家奖励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再投入120万元帮扶资金,助推群众生育观念转变,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了“少生快富”任务。全年落实两项节育措施7072例,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提高到88%。自治区“少生快富”现场会在我区举行。
文体工作成效显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原州区民族艺术团。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全年为城乡群众放映数字电影 2934场,发放广播电视地面卫星接收设备13182套,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广场文艺演出、全民健身登山比赛等活动110余场次。组团参加了自治区十三届运动会,获得4金1银4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走进固原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圆满成功。完成了西北农耕博物馆外装修和黄铎堡古城保护工程。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文化建设先进县(区)”。
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5亿元,第三批53个行政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全面完成。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扩面工程覆盖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总额达到3000万元,资金总额和惠及人数居自治区首位。在完善县内生态移民一期、二期后续工程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三期生态移民新村建设,717户移民陆续搬入新居,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入住、当年投入生产”的目标。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采取改造危窑危房、集中建设抗震房、向沿黄城市带移民搬迁等形式,地质灾害险点、地震防御区、国有林场棚户区及盐化工基地搬迁范围内的3500多户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是近年来我区集中新建农民住房数量最多的一年。着力构建城乡新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全年发放各类救助、救灾资金1.04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城乡医疗保险两项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多方筹措206万元,资助636名高考成绩达到二本以上录取分数线的农村大学新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大学新生迈入大学校园;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1464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2713人。为598名孤儿发放了养育津贴,免费救助残疾人600多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015万元,开发新项目156个,创办小企业240家,培育小老板342人,新增城镇就业30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5%以内。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五五”普法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深入开展新一轮“平安原州”创建活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严厉打击和预防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加强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推行领导包案、定期接访等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大接访、大走访活动,排查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及信访积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监控,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严厉打击境内外非法宗教渗透。全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原州区志》出版发行。档案管理、防震减灾、国防动员、双拥、粮食、供销、老龄、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四、齐心协力抓落实,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工作规则,政府法治建设、效能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快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新建了区政务服务中心,25个部门(单位)进驻设立窗口提供便民服务,在全区11个乡镇规范设立了民生服务中心,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市机关效能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行政监察、行政审计工作得到加强。对13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审计,全年核减工程投资1160万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全面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加大城乡干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力度,公开招考公务员36名。
各位代表,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胜利完成标志着“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和跨越。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突出表现在: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7%,较“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快2.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5.5%,超出规划目标2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 %,超出规划目标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4%,超出规划目标7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1∶19∶60调整为“十一五”末的17∶20∶63,一产稳中有降,二三产业比重提升,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和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建成了以头营马园、彭堡闫堡等为代表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21个、面积7.2万亩,累计推广节水保墒覆膜种植48万亩,成为宁南山区设施农业第一县(区);建成肉牛养殖示范村(园区)83个,形成了园区养殖、规模经营、科学管理、规范饲养的发展模式;马铃薯种植脱毒化、专业化、区域化、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成了一批种薯繁育基地和专业村,实现了由商品薯生产大县(区)向种薯生产强县(区)的转变;五年累计输出劳务50万人,创收21亿元,成为自治区劳务输出第一大县(区)。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自治区授予“农民增收先进县”。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认真落实自治区扶持发展工业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0项,到位资金11.68亿元。清水河工业园区进园投产企业达到68家。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5项,完成技改投资2.3亿元。积极稳妥完成企业改制29家。依法关闭生产能力50吨以下的淀粉加工企业,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2009年获得自治区“工业保增长突出贡献奖”。第三产业增势强劲。发挥区位优势,突出非公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引导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联合连锁经营,提升服务档次,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全民创业工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休闲娱乐等新型服务业态,建成新时代、五指广场、南城路等商业街区和4个集贸市场,五年间,新增非公经济组织5791家、从业人员8588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4%以上,对全区GDP的贡献率达到63%。
——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十一五”期间,累计争取项目399个,国家投资13.45亿元,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程。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相继实施了大六盘生态经济圈、三北防护林四期等林业重点工程,累计造林30.8万亩,先后建成了福银高速公路绿色通道、贺家湾水库绿化、须弥山旅游线产业带、北部川区宽幅林网等生态建设亮点工程。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8.4%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2.7%。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大力开展宁南山区节水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完成6处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扬黄灌区节水灌溉配套工程,新增灌溉面积8.8万亩;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77平方公里,全面完成青石峡等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先后实施了固原东部农村重点供水工程、固扩十一泵站以后人畜饮水工程及22处农村中小型安全饮水工程,13.8万人告别了饮水困难的历史。在农村道路建设上,抢抓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新修农村砂砾路63条718公里,新建油路78条814公里,通油路的行政村达到14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7%。在村镇建设上,加快完善村镇建设规划,先后建成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村57个,完成了三营、黄铎堡一期,张易,杨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并建立了长效机制,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表彰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圆满完成滨河西路,宋家巷拆迁等城市建设改造任务。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17.7%提高到“十一五”末的36%。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共计投入资金3.3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52所。加快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撤并学校及教学点107个。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0.6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中考合格率、高考录取率连年稳居全市第一,五年间共向高等院校输送大学新生1.6万余名。“两基”攻坚和“教育强区”创建高标准、高质量通过了国家和自治区验收,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1年。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开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194个,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县”。加大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力度,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少生快富”扶贫模式在全国推广,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5年的11.94‰下降到“十一五”末的9.43‰。“十一五”期间,全区少出生3600余人。先后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区医院及8个乡镇卫生院、204个村卫生室建设,率先在自治区实现了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建乡镇文化站8个。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2008年被授予“全国民间社火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序开展。累计投入资金3.5亿多元,完成三批104个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任务,7.8万群众告别贫困。按照“救助一批、扶持一批、带动一批”的原则,改造危窑危房7900户,4万群众迁入新居。立足区情,从2008年开始分三期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建成了团结、三和、利民3个移民新村,0.8万群众搬出深山。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2.4万人次,发放保障金1.8亿元。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农资直补、退耕还林、教育“三免一补”、学生营养早餐等惠民政策,五年累计向群众兑现政策性补助资金8.1亿元。深入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新建义乌商贸创业园、二营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14个,新增就业岗位12822个。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现代通讯、交通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肉、蛋、奶人均占有量有较大提高,人民生活逐渐向小康迈进。
奋斗的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审视区情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必须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始终坚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尽心竭力为群众干成了一些大事、解决了一些难事、办好了一些受群众欢迎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三)必须坚持抓项目打基础不动摇。我们始终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得力举措,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齐心协力、不遗余力地争项目、争资金,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四)必须坚持开拓创新求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五)必须坚持全力以赴抓落实。我们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任务,层层分解,使人人肩上有责任、有压力,增强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注重抓关键、抓细节、抓具体、抓深入,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考核奖惩,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五个文明共同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支持原州发展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自治区、固原市驻原各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原州区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还很差,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二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效益水平较低,缺乏大企业的带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较弱;三是投资活力不足,财政保障能力弱,招商引资和融资困难,资金、技术、人才等仍然是制约我区发展的瓶颈;四是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大项目支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很低;五是机关效能建设有待加强,干部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责任意识、服务水平、工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继续实施扩大内需、对外开放等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这有利于我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统筹两个大局、推动山川协调发展,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随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发展沿黄城市带、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间的交流协作将更加密切,有利于我区发挥区位优势,在重点产业发展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固原市委和政府确定的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多产业发展并举转变的战略转型和“一五五”工程,为我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措施保障;四是经过“十一五”期间发展,我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有效改善,为实现“十二五”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区还面临着加快发展速度与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挑战,面临着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面临着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工业化进程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双重责任。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继续深化区情认识,立足新起点,明确新要求,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02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8%,24%,18%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11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34.3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三次产业竞相发展,结构调整为11:25:64,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9%以上,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科技运用能力明显提升,率先进入宁南山区科技示范县(区)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25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625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6.5万人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20%。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全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围绕建设宁南山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目标,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农产品物流配送,内联基地,外联市场,提升牛羊肉和马铃薯种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促进蔬菜(冷凉、设施)、枸杞、小杂粮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构建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坚持走技能化、品牌化、产业化路子,打造宁夏劳务转移培训第一县(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加快工业经济转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充分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十二五”期间,引进招商项目80个,到位资金25亿元。优化工业布局,按照国家“建设西部地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要求,不断提升清水河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着力打造铸造酿酒,蔬菜加工,淀粉制品,枸杞、小杂粮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区。配合开发建设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协同发展煤矿、电厂、建材等产业集群,培育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新型产业。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建设西兰银交汇中心物流集散基地为目标,建设清水河综合物流带和三营物流带。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物流企业1-2家,建设马铃薯、冷凉蔬菜等自治区级批发市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须弥山石窟、开城安西王府遗址等八大旅游景区,将原州区打造成宁夏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围绕“抓规划谋发展,抓项目促发展”的基本思路,筛选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达到800亿元以上。到“十二五”末,45%行政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建设西南部水源涵养林、东部水土保持林、清水河流域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形成“U”型生态屏障及以枸杞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境内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完成造林150万亩。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水源、安全饮水、库井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五大工程,到2013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平方公里,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1万亩。
五、强化社会公共服务
努力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运用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对三次产业支撑作用。构建并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民健康教育和新农合实现全覆盖。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和奖励扶助政策,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扩大互助资金扶持面,增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加快生态移民步伐,完成1.5万户6.2万人的移民安置工作。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安全生产,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建设。
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完善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和听证制度,推进政府行政的公开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防范财政风险。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支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的发展。
2011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2011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向新的目标迈进的重要一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及原州区委一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围绕固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推进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倾力打造商贸物流重区,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努力把原州区建成宁南山区统筹城乡的示范区、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宜居创业的和谐区。
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性指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6亿元,同比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2亿元,同比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亿元,同比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0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3972元,同比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壮大蔬菜、种薯、草畜、枸杞、小杂粮五大特色种植产业,提升劳务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8.5%。做大冷凉蔬菜产业。以打造宁夏“冷凉蔬菜之乡”为目标,新建1个万亩出口蔬菜(洋葱、胡萝卜)基地,3个3000亩以上西芹示范基地,全年种植蔬菜18万亩,发展设施蔬菜1.7万亩。扩建三营孙家河等3个日光温室园区4400亩,新建头营南塬等8个大中拱棚园区,带动发展大中拱棚1.26万亩,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万亩。开展优质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打响“六盘山”优质冷凉蔬菜品牌。做优马铃薯种薯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区)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的思路,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全面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新建马铃薯组培室5000平方米,生产原原种4000万粒以上。建设原种田3000亩以上,一级种薯田6万亩以上,在张易、中河、三营建设3个万亩种薯繁育基地。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其中脱毒薯面积30万亩。做强草畜产业。按照以牛为主、多畜并举、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12个,新建1000头以上养殖园区1个、500头以上园区2个,种植牧草33万亩,肉牛饲养总量达到20.5万头以上。以三营为中心,培育10万只养鸡园区1个,2万只标准化养鸡场5个。全年畜禽饲养总量185万个羊单位。引进、扶持一批肉类加工和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草畜产业由养殖育肥向长途贩运、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宁夏牛羊肉基地县(区)”。做长枸杞产业。以三营、头营为中心,启动建设10万亩枸杞产业带,建成2个万亩枸杞园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进招商企业参与枸杞基地建设及产品深加工,推动枸杞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打造宁南山区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做精小杂粮产业。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和区域优势,发展1000亩小杂粮优质原料生产基地5个,带动全区种植小杂粮7万亩。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小杂粮系列加工食品,突出绿色、有机、特色,提高杂粮食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劳务产业。进一步巩固拓展劳务输出基地,以技能型培训、有组织输出为抓手,培训城乡劳动力1万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000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重点培育电焊、餐饮、建筑、保安、家政等勤劳、诚信、守法的原州劳务品牌,新建劳务基地15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创收6亿元,实现劳务大县(区)向劳务强县(区)转变。
二、抓骨干企业培育,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
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和经济总量上实现新突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26%。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把手”工程来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确保三营万亩有机枸杞生产基地、长城农机市场、烧结砖等签约项目建成,力争1个风电项目和通用航空产业园、养生小杂粮精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依托工业园区、三营小城镇、盐化工基地,立足资源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主动参与各类项目推介活动,力争引进2-3个过亿元项目落地,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5亿元。深化县级领导包抓企业责任制,积极争取自治区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扶持资金,扶持壮大长城淀粉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0项,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家,争创宁夏名牌产品1-2个。突出工业园区定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逐步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稳妥推进企业改制,年内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10家。加大排污治理力度,提高马铃薯淀粉企业废水污染防治能力,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
三、抓商贸旅游繁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实施商贸兴埠和旅游拉动战略,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5亿元,增长15%。围绕建设西兰银交汇中心物流集散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二十里铺物流市场带和三营物流市场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健全城乡物流网络,活跃城乡商贸流通。新建(改造)农家店80家,发展仓储物流企业2家、流通合作组织5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三便民一推动”等扩大内需工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亿元,同比增长17.5%。围绕建设宁夏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紧紧抓住自治区“以须弥山旅游区开发建设,带动大六盘红色生态旅游大发展”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改善须弥山石窟景区沿线环境,完成景云寺恢复重建工程,办好须弥山文化旅游节,提升景区品位,打造宁夏王牌景点。组建旅游开发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完成西北农耕博物馆布展开放,开辟安西王府遗址、禅塔山、西海子等新景点,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家风情和农业观光旅游,大力推介宣传“清凉原州”旅游品牌,放眼全国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六盘山机场发展包机旅游,推动原州旅游产业取得重大突破。
四、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盯国家、自治区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全力以赴争取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投资,大投资推动大发展,全年争取项目资金同比增长20%以上。林业生态建设:以建设原州区“U”型生态屏障为目标,实施林业“四大工程”:沿福银高速公路原州段两侧建设50公里100条宽幅大网格农田林网;完成须弥山河道及两侧山体5000亩灌木林建设;绿化乡村道路250公里;实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0万亩,荒山荒沟造林2万亩,退耕封育5万亩。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及“花园式单位”。农田水利建设:以建设国家级节水型生态农业示范县(区)为目标,大力发展以滴灌、喷灌为主的现代节水农业,全面建成鸦儿沟、甘沟两个万亩滴灌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及沈家河、南塬两个节水灌溉(配套)示范基地。以高速公路为轴线,实施土地整理及水利配套工程建设,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田3万亩。继续实施杨达沟、大红沟及马渠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建成张易盐泥、彭堡石碑等8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镇社区建设:实施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带动战略,重点抓好1个小城镇(三营)和1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完善三营集镇规划,新建活畜交易、货运物流、建材市场,把三营镇建成原州区对外贸易的商埠重镇。选择1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配套建设水电路、新能源、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同步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建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的社区化新农村。完成黄铎堡、寨科小城镇建设。继续加大农村公路改造力度,不断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硬化乡村道路150公里,新增通油路行政村22个。争取小西湖公园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加大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力度,新建社区服务站8个,争创“四星级社区”3个。配合实施市区城中村“村改居”工作,将5288户20701人纳入社区管理,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抓民生计划落实,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施民生计划为抓手,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工作。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巩固提高“教育强区”成果,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师资培训,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年内改造中小学14所。建成一幼、二幼、三幼,新建四幼。规范公立幼儿园收费标准,对年检优秀的民办幼儿园给予奖励扶持,逐步化解学前幼儿“入园难”问题。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项目,对当年高等院校(含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的农村大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大学生全部予以资助。科技工作。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稳定信息员队伍,形成区有信息中心,乡(镇)有信息服务站,村有信息点的三级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规范管理,统一运行。选择3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建立集人口计生、劳动保障、科技信息、党建村务等为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切实提高村务综合管理能力和便民服务效率。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全面完成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创建工作。卫生工作。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实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妇幼卫生“四免一救助”政策和“健康宁夏全民行动”计划,免费为1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开展妇科病例检查,为6500名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为50岁以上农民进行健康体检,为100例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进一步做好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完成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选址迁建,新建精神病康复医院、开城卫生院门诊楼。人口计生工作。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巩固提高“少生快富”成果,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实施少生快富工程1000例,创建自治区级“星级乡镇”4个,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88%以上。争创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文化体育工作。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好区民族艺术团、乡镇文化站运营管理工作。大力开展广场文艺演出、农民运动会、校园阳光体育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文体活动。为50个乡村、社区自乐班配备音响、乐器和服装,为全区所有行政村配备篮球、象棋等体育器材,发放广播电视“户户通”地面卫星接收系统1万套(户)。办好《新原州》报和《原州》文艺期刊,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提升原州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认真做好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新增村级发展互助资金700万元,使互助资金总额达到4800万元,实现贫困村和生态移民村互助资金全覆盖。加大资金回收监管力度,确保互助资金安全运行。继续做好铁道部定点帮扶、闽宁丰原协作、区市单位包村等社会扶贫工作。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贫困面控制在25%以内。生态移民工作。把生态移民作为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实施“移民安居计划”,坚持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培育产业、增收致富相结合,以县外灌区安置为主,县内城市农村结合,多渠道搬迁安置移民,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给我区的移民任务。按照新的高抗设防标准,改造农村危窑危房1000户。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85%和93%以上。全面推行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使身患重病、大病的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扎实做好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养老敬老、助学助残等工作。创业就业工作。建立创业带动就业和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新增发放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500万元,年内到期贷款回收率达到90%。新建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2个,培育和发展小企业160家,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
六、抓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平安原州
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切实办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各种建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办好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规范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管理、工程建设行为,加大审计监察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扎实推进新一轮“平安原州”建设,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治安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信息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工作,继续开展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两创建、两争做”活动,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关心老龄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切实做好史志、统计、粮食、供销、防震减灾、国防动员、档案管理等工作。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完成2011年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提效能、促发展、惠民生”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
一、强化学习实践,切实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强化理论武装,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深化对宏观经济形势、科学发展规律和区情实际的认识与把握,不断获取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努力掌握做好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严密的学习制度和完善的学习机制,坚持组织导学、领导带学、先进引学、实践促学“四学机制”,着力解决学习的推动力、发展力、带动力。通过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新解放,关注民生上有新举措,加快发展上有新突破,做到政治上不迷失方向,决策上不违背规律,思路上不偏离中心,工作上不脱离实际。
二、坚持解放思想,切实提高改革创新能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坚持带头创新,精心研究和科学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发展前景,清醒认识我区的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始终保持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特别要重视和做好“十二五”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与国家、自治区规划的衔接。善于将中央、自治区的政策同我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冲破各种思想禁锢,高点站位,开拓创新,善于从政策中找机遇,从实践中找对策,从群众中找办法,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实践,用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使创新精神成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不断改进作风,切实提高为民服务能力。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察实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干实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办群众急需、便民利民的好事,努力干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坚持重实效,说到做到,立说立行。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精神,百折不挠的工作意志,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把精力放到工作落实上,把功夫下到推动发展上,把心思放到改善民生上,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
四、规范政府行为,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坚持把加强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始终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健全依法行政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畅通调查论证、咨询听政、行政复议、效果反馈、社会监督渠道,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使政府决策更加贴近民情、体现民愿、顺应民心。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引导各级干部讲诚信、重程序、守纪律,严格按法律办事、按程序办事、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得当。
五、加强效能建设,切实提高勤政廉政能力。政府效能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一以贯之。要树立“快”的追求,强化“快”的意识,发扬“快”的作风,保持“快”的节奏,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全面推行“问责、问廉、问效”制度,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努力建设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有所作为、值得人民群众信赖、让全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推进原州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原州而努力奋斗!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区信息中心
电子邮件:yzqxxzx@163.com
宁ICP备10000747号 网站标识码:640402000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