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 引 号 640421002/2021-00050 发文时间 2021-03-18
发布机构 原州区发改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原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
原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五年。《固原市原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中共固原市原州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固原市总体要求,阐明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纲要》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嘱托、指示和要求,担当历史新使命、奋力展现新作为,推动《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奋斗成果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伟绩的兑现期,在自治区和固原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下,区委和区政府带领全体人民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聚焦“三个着力”,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任务,凝聚起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力量,为“十四五”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脱贫攻坚如期摘帽,告别“苦瘠甲天下”历史

全区始终坚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两个确保”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脱贫致富产业基础稳固,全面实施723项产业扶贫到户项目,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2个脱贫产业。消费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结对帮扶等不断结出硕果,创新实施的金融扶贫“蔡川模式”入选联合国扶贫典型案例,中央党校精准扶贫科学教研基地在原州挂牌。2019年高质量通过市级复审、自治区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检查,11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0.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3.2%转变为动态清零,全区实现脱贫摘帽,彻底告别苦瘠甲天下历史。

二、经济发展稳定健康有进,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全区始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子,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的客观形势下,地区生产总值居山区9县(区)首位,年均增速7.4%,高于自治区和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发展差距呈显著缩小的良性趋势;其中,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0%,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8亿元,年均增速3.5%。全区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累计实施重点项目43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60亿元,经济发展呈现出稳定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苦瘠大地更换绿装展新颜

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作,形成一屏一带一线三区生态格局。四个一林草产业持续发力,实施百村万户绿化工程,新增经济林4.7万亩。绿色底蕴凸显,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原州区造林绿化工程等,累计完成营造林70万亩,四个一林草产业面积达到1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1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3.07%。林业信息化水平走在前列,建成互联网+林业信息平台,安装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控系统(天眼),建成了精准扶贫工程生态护林员网络监管云平台系统生态护林员远程巡护定位系统,林业管理实现智能化,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污染防治取得实效,持续开展散煤专项整治,依法取缔无证散煤销售点,城区洁净煤供应实现全覆盖;统筹推进四尘治理,城区优良天数达标率97%,稳居自治区市辖区首位;全面落实河长制,清水河三营国控断面水质平均达到IV类标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基地4.5万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4.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为进一步实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迈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转型升级“转、升”显著,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全区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步伐,产业良性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4.426.758.9调整为11.318.270.5生态农业持续提质增效,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冷凉蔬菜、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2万亩、10万亩、10万亩、6万亩,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74万只、14.7万头、194万羽,粮食总产量达到20.2万吨,跻身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行列,蔡川村、杨郎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六盘山冷凉蔬菜”“固原黄牛等特色系列农产品公用品牌做精做靓,多种农特产品入驻福州六盘山特产馆、进入铁路销售。生态友好型工业达标达规,出台《固原市原州区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累计实施技改升级项目26项,依法取缔关停散乱污企业19家,培育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示范企业7家、标杆企业1家,8家企业12个品牌进入固原市优质产品名录。服务业提档升级趋势明显,制定并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亿元;新型旅游业态突出,被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长征片区一次,宋洼村等8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丝路原州休闲地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在全区率先实现电商站点全覆盖,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

五、城乡建设全面提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全区始终坚持补齐城乡建设突出短板,城市新老城区建设快速推进,原州古城形象魅力动人。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已开发片区旧城改造力度持续加大,积极稳妥解决遗留问题。全面推行以克论净·深度保洁模式,建设智慧环卫,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集中开展乱点乱象整治,完成南河滩月牙路市场、政府巷等8个重点区域的集中整治;不断强化巡查管控,严格推行网格化管理,违法建设势头基本得到遏制;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黄铎堡镇被评为国家卫生乡镇。建成9个美丽小城镇、52个美丽村庄,张易陈沟村成为美丽村庄建设新样板;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8157座,建成三营、黄铎堡、彭堡、张易4座污水处理厂和河川乡、利民村、胡大堡村、柯庄村、赵寺村5处污水处理站;不断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被列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道路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自治区首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构建形成七纵六横公路网,统筹抓好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新增等级道路1050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化率、生活用电入户率达到100%,常住人口安全饮水彻底解决,通客车、动力电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六、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全区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造竞争力较优的发展环境,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运行更加协调高效。全面完成重点改革任务,区政协被列为全国提案质量协同调研单位,提案3322”工作法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座谈会上做了交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实施了“1+9”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不见面、马上办审批服务模式,完成新一轮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承接及流程再造,实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将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至65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至65个工作日以内;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不见面审批占比达80.25%,电子证照入库率100%。建成标准化村级便民服务站138个,村级、社区便民阵地全面覆盖,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化改革,持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和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大堡村、上马泉村等12个村社员身份资格界定试点工作。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累计招商引资129亿元。

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治理成绩斐然

全区始终把社会安全、民族团结、普法教育、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取得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成就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行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开展金融投资、交通运输等领域社会乱象整治,累计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及团伙7个、村霸2个。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创建成果,黄铎堡镇和润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开城村、三营中学、十一小、进元驾校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稳妥有序整改宗教领域问题,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大好局面持续巩固。普法教育稳步推进,有序开展法律八进,全面完成七五普法,民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力推广枫桥经验”“访调一体化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县(区),区法学会荣获中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积极防范金融风险,政府隐性债务管控研判更加合理,稳妥化解债务,全区经济实现平稳运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稳步推进基层治理,完成官厅长城、大堡和开城深沟村改居工作,建成城市社区服务场所8个,新建农村社区服务站18个,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增长显著,2020年预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125元、12280元,年均增速分别为7.4%11%,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稳居山区九县(区)第一位。全面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建、续建(园)舍面积9.3万平方米、运动场(馆)5.4万平方米互联网+教育全面实施,试点推行城区集团化办学模式”“城乡共同体办学模式”“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模式,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扎实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三馆一站接待读者5.7万人次,孙家河村被推荐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我区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称号。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全区11个乡镇卫生院、3家社区服务中心纳入区医院统一管理,医联体覆盖率达到100%;深入推进健康原州建设,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受益患者46.4万余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占比达到70%,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构建城区、乡镇、行政村远程诊疗体系,被自治区确定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县(区)。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权限全部下放乡镇(街道),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网进一步织密织牢;应保尽保人群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任务全面完成;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完成退役军人、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和光荣牌颁发。就业转移工作是全国全区标杆,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1.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优于全国5%和全区4.6%水平,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窗口荣获全国优质文明窗口荣誉称号。

国防动员、气象、统计、供销、食品药品、防灾减灾救灾、消防、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和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阶段评估

目标指标评测。十三五期间,我区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社会治理”6个大类31项指标,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4项指标因统计口径变化不可比,实现程度按完成考虑;由此预测完成和超额完成指标26项,完成度90—100%之间的指标2(居民收入、耕地保有量),完成度低于90%指标3项(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综合来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平稳、进步、健康、可持续的目标要求。

专栏1 原州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规划指标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实现程度
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年均增速2020年年均增速
[累计]预计[累计]
民生福祉(1)贫困发生率(%)0-动态清零-完成
(2)居民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617710321257.489%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294111228011100%
(3)城镇调查失业率(%)4.4-4.3-100%
(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11-110%
(5)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3-23.5-100%
(6)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100-100%
(7)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4-4-100%
(8)每千人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张)≥27-35-130%
经济发展(9)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价,亿元)14281447.4101%
(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3000≥8.5335007102%
(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3.8691.683.5完成
(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451256-完成
(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38717完成
(14)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43.5-9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55-100%
(15)互联网普及率(%)80-100-125%
结构调整(1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70.5-141%
(17)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50-≥32-62%
创新驱动(18)科技进步贡献率(%)50-51.5-103%
(19)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8-0.69-86%
(20)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38.45.78.5190%
(2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0-0.74-3.70%
生态文明(22)耕地保有量(万亩)150.4-137-91%
(23)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50-36.8-126%
(24)单位GDP能耗降低(%)15-15.78-105%
(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15]-100%
(26)森林发展森林覆盖率(%)>20-24.12-12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40-105%
(27)地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比例(%)90-97-108%
(28)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化(%)[>70]-[80]-100%
社会治理(2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0.278-0.028-100%
(30)基层民主参选率(%)87-90-103%
(31)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10---完成
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小康指标评测。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至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目标要求,我区于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较2010年翻一番目标,于2015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目标,于2018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目标,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根据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9年小康社会指数达到96.25%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判断,我区实现苦瘠大地换新颜的历史性突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跨入新时代、新阶段,十四五将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环境综合判断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加快推进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同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的世界潮流不可逆转。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机遇和挑战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机遇看,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自治区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六盘山生态区域向北拓展,支持固原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高端牛肉生产基地高品质蔬菜示范基地建设等国家和自治区战略机遇叠加,我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胜利在望,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体制机制和经验做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不断巩固,这些均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挑战看,我区发展不足、质量不高、后劲乏力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保压力加大,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经济综合实力仍处于低位,三次产业链条短,面临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双重困难相互挤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卫生、机制、应急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科技人才短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足等短板,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从整体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我区处在肩负时代重任,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从的统一中看发展大局,从的转换中看发展机遇,立足区情实际、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用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新发展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国家、自治区和固原市大格局、大战略、大目标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开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一局。

第四节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宏伟目标,担当历史新使命、奋力展现新作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繁荣实现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10亿元,人均GDP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2%6%。区域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契合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能力走在宁南九县(区)前列,建成富裕原州。

民族团结实现大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在前列,宗教关系和顺健康。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居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诚信社会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建成高效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型政府、法治政府,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诚实信用成为新风尚,建成和谐原州。

环境优美实现大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上游地位巩固提升,六盘山生态区域向北拓展50公里,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宁夏领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转变、持续向好,年平均降水量大幅增加,天蓝、地绿、水美的生态作用进一步凸显,建成美丽原州

人民富裕实现大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普惠均衡,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水平居自治区前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健康原州质量持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高水平建设诗书原州,建成文化原州;社会保障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自治区持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重大进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章 立足新阶段,奋进“十四五”擘画新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及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固原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时代使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上争上游,在发展冷凉蔬菜、高端肉牛特色产业上立标杆,在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上树典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出样板,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作示范,奋力开创新时代原州新发展格局,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全贯通、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办好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让政策更接地气、干部更具情怀、城乡更有温度,人民更加满意。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加速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友好型工业,促进传统服务业赋能和新业态培育壮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补齐科技创新发展弱项。不断深化农村、财政等各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科学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放眼国家战略、服务全区目标、服从固原发展、担当原州责任,统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统筹生态保护和山绿民富,统筹全面发展和安全发展,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对照自治区和固原市发展目标,立足区情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集中力量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加快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速达到7%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确保进一步缩小经济综合实力差距,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投入,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强度指数达到1.2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肉牛、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品牌效益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四个一林草产业规模效益日益凸显;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培育壮大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健全,占比稳步提升,争创国家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60%

——改革开放加快突破。加快推进党中央和区、市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民营经济更加活跃,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统一高效规范的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的良好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加快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基牢固。

——生态环境加快改善。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各类水体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类水平,土壤污染风险有效防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更加健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污染治理体系、水源涵养体系、资源利用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民生水平加快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以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教育原州”“健康原州”“诗书原州建设水平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进程位居山区9县(区)前列,社会保障待遇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更加广泛深入,行政执行力、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责任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总体走在全市前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深度交融,宗教中国化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  原州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年均增速[累计]属性
指标名称单位(预计)
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预期性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60-预期性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5预期性
创新驱动4.研究经费投入增长%--[0.54]预期性
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0.740.8-预期性
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预期性
民生福祉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预期性
8.城镇调查失业率%4.3<5.5-预期性
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12-约束性
10.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782.85-预期性
1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6.797-预期性
12.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01.5-预期性
13.人均预期寿命77.678.4[1.2]预期性
绿色转型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4.559.95[5.4]预期性
15.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完成自治区、固原市约束性
下达任务
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自治区、固原市约束性
下达任务
17.单位GDP用水量降低%-完成自治区、固原市约束性
下达任务
18.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90-约束性
19.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75-约束性
20.森林覆盖率%24.1229-约束性
21.湿地保护率%5660-预期性
22.水土保持率%7589-预期性
安全保障2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22.522.8-约束性

24.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4970-预期性
标准煤
注:①[]为五年累计数;②能源综合:煤、油、气、非化石能源之和。

第三章  担当时代新使命,在先行区建设中力争上游

坚定担当先行区建设时代使命,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创建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在五区建设中争上游。

第一节  在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上争上游

保障黄河支流人水和谐,以减少入黄泥沙为重点,实施清水河流域水系连通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水河原州区段综合治理、湿地修复和生态治理、固海扩灌干渠改造、中小河流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坚持系统化修复、全域化治理,大力实施茹河、马莲川河原州区段综合治理和冬至河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加强西海子高山湖泊、沈家河、冬至河、青石峡、海子峡等人工湿地保护修复,到202560%以上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建设一批自治区级美丽河湖。加快构建三纵七横排洪体系,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他区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健全两带三线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形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格局。

第二节  在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上争上游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绿廊建设等工程建设,增强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统筹推进荒山荒沟、平原绿洲、城乡通道、河湖沟渠造林绿化,持续推进六盘山生态区域向北拓展,着力增强六盘山天然水塔、生态绿岛功能。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继续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探索建立山长制,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河道河段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加快建立保护修复生态有回报、破坏生态环境有代价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格落实禁伐、禁恳、禁采、禁牧四禁规定,分区分类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加大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云雾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管护水平。

第三节  在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上争上游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对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完善联控联治联防机制,全地域全时段全过程推进四尘同治,全面落实施工工地“6100%”防控要求,持续开展工业废气排放、柴油货车、秸秆焚烧、餐饮油烟排放等集中整治,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气污染源污染治理,加速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坚决整治小散乱污企业,实施散煤替代、煤改气、煤改电、集中供热工程。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淘汰尾气不达标车辆,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标准以上,争创自治区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水环境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做好四水同治文章,坚决守好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底线。加强水污染水环境治理,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等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直接入河(湖)排污口监管,确保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改善水环境。加强水灾害防治,提升河湖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好水质监测检测,确保水库和国断面水质全面稳定达标。

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健全土壤监测网络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统筹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养殖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全面消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综合防治土壤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扩大有机肥替代示范,实现化肥、农药等零增长。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减少畜禽粪便污染。推进秸秆多元化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加工转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到2025年,建成有机肥替代化肥施肥面积70万亩以上,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污肥料化利用率达到100%,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第四节  在建设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上争上游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攻坚行动,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调优种养业结构,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三大体系上下功夫,持续做强原洲源味品牌。调新工业结构,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实施技术改造攻坚行动。调强服务业结构,在扩规模、提层次、强品质上下功夫,推动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与产业、文化、生态、城镇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建立水资源动态优化配置机制和分区分类管控体系。稳妥推进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开展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立整治人造水面景观长效机制,推广农业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模式,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

第五节  在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上争上游

把文化遗产作为重要资源,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做好战国秦长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打造长城国家遗址公园、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景区、张易毛庄至开城青石15公里红军长征精品旅游线路、杨郎红色旅游小镇等景区景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旅游+文化”“旅游+历史的精品研学游基地。

第四章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落实自治区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刻转变。

第一节  突出创新重点

围绕高端肉牛、高品质蔬菜等特色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宁夏农林科学院、西北农大等院校合作,重点加大宁南地区优质肉牛选育、品种改良、标准体系建设和原州区高品质蔬菜营养研究、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运用创新等,开展黄河上游小流域治理、生态经济产业全产业链打造、工业智能化水平提升、服务业数字化应用等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加快建设飞地实验室。

第二节  培育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大创新产品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院校合作,设立教育、医疗、健康、电商等研究机构或项目,打造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绿色食品、科技研发、数字农业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高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大型创新型企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国家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级科技型企业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家。

第三节  壮大创新力量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行基地+项目+人才模式,瞄准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引进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塞上英才、自治区政府特贴人才,投身原州区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股和期权激励计划,集聚一批企业家、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科技小巨人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培养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千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推进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第四节  完善创新机制

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R&D投入强度。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创新平台,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来原兼职创新、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加快科研管理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应用、处置和收益激励机制。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实施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推进科技、能源和金融结合机制试点,依托宁夏技术市场资源和固原市科技市场分中心,全面开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交易,实现技术、人才、成果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全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技术交易网络化。到202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与GDP之比达到0.64%

专栏3  科技兴区行动

(一)实施重点科技示范项目

重点实施原州区科普与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原州区重点科技研发、原州区家禽产品科技创新基地、宁南地区优质肉牛选育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原州区黄河上游小流域治理示范、原州区马铃薯科技创新技术体系、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科技创新与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

(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实施原州区科技发展计划,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开展自治区科技、能源和金融结合机制试点。

(三)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

开展实施“人才双进双优”行动、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千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农民科技教育提升行动、闽宁“飞地”实验室建设等人才培育工程。

第五章  加快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按照符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要求,加快构建以高效农业、生态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抓好冷凉蔬菜、草畜、生态鸡及特色种养为主的“3+X”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打造自治区生态高效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区。

一、做强三大精品农业

(一)冷凉蔬菜产业

做大冷凉蔬菜规模。以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为导向,以北部清水河河谷川道区为重点,以彭堡、头营、三营、黄铎堡、官厅、中河51乡为核心区域,大力发展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巩固提升26个设施农业园区,推进千亩以上、万亩以上标准化露地冷凉蔬菜基地建设,完善提升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成彭堡镇、头营镇为引领的两条冷凉蔬菜产业带。以南部阴湿区张易、开城2个乡镇为重点,发展旱作蔬菜示范基地,推广覆膜集雨保墒、节水滴灌等技术及设备,辐射带动南部地区旱作蔬菜发展。到2025年,全区冷凉蔬菜基地规模达到30万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有机蔬菜直供基地。

做优冷凉蔬菜品质。以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导向,对标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成渝双城经济圈等目标市场质量要求,制定原州冷凉蔬菜地方生产技术标准,通过经营主体+市场+基地+农户模式,引导经营主体按标准进行生产,加大瓜菜优良新品种、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推广,认证4个永久性蔬菜基地及供港、供渝、供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推进原州区冷凉蔬菜产业园建设,建设一批六统一管理”“五优蔬菜基地良好农业规范(GAP)蔬菜认证基地,创建一批有机蔬菜标准园、蔬菜三产融合示范园、蔬菜科技示范园等载体,完善基地集配中心、蔬菜预冷库、分拣精包装车间等配套设施,抓好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示范、集成应用,示范种植叶用枸杞等。到2025年,主要瓜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95%以上,商品化处理率达到30%以上,良好农业规范(GAP)蔬菜基地认证7.5万亩,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万亩。

做响冷凉蔬菜品牌。大力发展精品冷凉蔬菜,引入区块链技术建设原州区农产品品控溯源服务平台,健全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做精做靓原洲源味品牌,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创建企业自主商业品牌,提升六盘清水河蔬菜、别庄蔬菜、曹辉甜瓜等企业自主品牌影响力,将原州区建设成为宁南山区冷凉蔬菜第一区

(二)草畜产业

推进饲草产业化发展。按照草畜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推进草畜产业深度融合,发挥高产优质苜蓿标准化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扩大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规模,实施饲草加工、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推动饲草产业化发展。到 2025 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在 75万亩,其中粮改饲青贮玉米60万亩、多年生牧草15万亩,创建牧草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万亩优质高效苜蓿示范基地。

扩大畜牧养殖规模。以建设百亿草畜产业集群为目标,扩大肉牛、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规模,加大品质高端肉牛培育,创建有机绿色高端肉牛示范区、优质肉牛养殖示范乡村,打造西北肉牛之都肉牛养殖,以北部清水河谷川道区彭堡、三营、头营、官厅、黄铎堡、中河51乡为核心区,重点建设万头肉牛养殖乡镇6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20个,肉牛良种繁育场1个,打造优质肉牛养殖产业带。到2025年,肉牛饲养量达到40万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5%以上,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建成固原融侨(丰霖)肉牛生态产业园,打造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冷鲜物流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型肉牛屠宰加工基地。肉羊养殖,以炭山、官厅、寨科、河川等乡镇为重点,推进肉羊舍饲养殖、幼畜繁育,推进肉羊规模化养殖、标准化育肥,建设标准化养殖场10家以上、千只肉羊养殖示范村20个以上,肉羊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只。

提高草畜产业品质。实施兴畜提品科技示范工程,依托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固原试验示范基地,建立肉牛产业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肉牛科技服务中心,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进肉牛、肉羊品种改良,推进良种化养殖,推广健康养殖及粪污综合利用集成技术、精准饲喂技术、肉牛肉羊肥育、动物疫病防控等新技术,引导肉牛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养殖专业村等养殖主体推进标准化养殖,提高肉牛、肉羊品质。

创建有机草畜养殖示范区。开展有机牧草试点建设,推进有机苜蓿、有机青贮玉米等基地建设,创建一批有机优质牧草标准化示范基地。实施养殖出户入园、出村入场,建设生态有机畜牧产业园区、生态农牧科技示范园区等载体,完善粪污无害化处理、环境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养殖设施,推广应用电子围栏技术,建立牧草种植、犊牛繁育、生产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消费终端全程智能化可追溯体系,推广普及绿肥+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草畜养殖绿色有机水平。

(三)生态鸡及特色种养业

生态鸡产业。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思路,实施百万蛋鸡全产业链示范工程,中河乡兴百业高品蛋鸡产业园为重点,推广林禽立体生态养殖,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按照五统一标准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态鸡养殖基地建设,支持好水川、圣大等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做大生态鸡养殖规模。到2025年,年存栏鸡规模达到200万羽以上,年出栏雏鸡60万羽以上,培育专业生态鸡养殖大户60户,打造一批千羽、万羽林下生态鸡养殖示范基地。做响原州生态鸡品牌,加大固原鸡种质资源保护及繁育基地建设,强化养殖设施建设,补齐加工流通短板,形成孵化育雏、林下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创建一批生态鸡有机品牌、绿色品牌、中国驰名商标。

特色种养产业。马铃薯种薯产业,实施马铃薯种薯产业扩规增效工程,以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原原种繁育能力稳定在1亿粒以上,建成一批原种、一级种薯繁育基地,扩大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影响力。绒山羊产业,实施绒山羊品牌建设工程和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建成以开城镇为重点的2万只绒山羊种养基地、10个存栏7000只开米什小山羊养殖场,带动河川、寨科、炭山等东部山区和黄铎堡、张易等西部山区乡镇绒山羊养殖发展。延伸发展饲草加工、肥料加工、绒加工等产业,实现绒山羊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到2025年,建成规模养殖户1万户以上,绒山羊养殖规模达到50万只,打造山羊绒自主品牌,争取在中国证交所上市。小杂粮产业,以张易、寨科、彭堡、官厅等黄土丘陵沟壑区乡镇为重点,推广张杂谷等优新品种,打造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点10个,带动全区种植小杂粮5万亩以上,打造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小杂粮优势产区。中药材产业,以三营、官厅、河川、张易等乡镇为重点,扩大黄芪、瓜蒌、芍药等中药材种植,辐射带动全区形成6万亩以上种植规模,开展优质中药材GAP药源基地认证。特色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蜂、兔、驴等特色养殖业,建成中蜂养殖基地5处,养蜂规模达到3万箱。

(四)“四个一”林草产业

四个一林草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探索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新路径,以河谷川道黄铎堡、三营、彭堡、官厅等乡镇为重点,主推苹果、红梅杏、元宝枫、枸杞、优质牧草、油用牡丹、芍药、万寿菊等适栽品种,采取集中建设示范基地与群众房前屋后分散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创建一批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特色专业村、专业乡镇,真正把四个一种出产业、种出风景、种出财富,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专栏4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行动

(一)西部重要菜篮子基地建设工程

实施露地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认证、蔬菜产品加工能力改造提升等项目。

(二)百亿草畜产业集群创建工程

实施14万亩粮改饲试点、万亩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基地、饲草料良种繁育基地、固原融侨(丰霖)肉牛生态产业园、草畜产业生产基地、肉牛良种繁育基地、2万头肉牛养殖产业园等项目,构建草畜全产业链。

(三)百万生态鸡全产业链示范工程

推进兴百业高品蛋鸡产业园建设,实施饲料加工、孵化育雏、流通加工、市场营销、休闲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固原鸡种质资源保护及繁育基地,建成百万只以上鸡养殖规模。

(四)绒山羊品牌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2万只绒山羊养殖产业园、绒山羊养殖基地、养殖专业户等项目建设,建立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绒山羊种羊场良种繁育基地,加大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研发,创建原州区山羊绒自主品牌。

(五)特色林果培育工程

实施5万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枸杞文化产业园、林下休闲农业开发、清水河流域2000亩设施果树种植、苹果分拣线及储存库等项目,推动特色林果产业化发展。

(六)小杂粮产业示范工程

实施5万亩小杂粮(油料)生产基地、小杂粮精深加工、宋洼村杂粮观光梯田等项目。

二、强化质量品牌建设

质量兴农。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目标,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订完善六盘山冷凉蔬菜、肉牛肉羊、生态鸡、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地方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社)。扩大两品一标认证,开展冷凉蔬菜、肉牛、生态鸡、小杂粮等全程质量溯源试点,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冷凉蔬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扩大两品一标认证覆盖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25年,全区两品一标认证覆盖率达到85%以上,认证原州黄芪”“原州蜂蜜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品牌强农。挖掘原州区农特产业发展优势,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三品战略,举全区之力打造原洲源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8个优势产业品牌,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涉农企业品牌,形成“1+8+N”原州区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开展全国和自治区驰名(著名)商标和知名农产品的申报创建,支持碧蜂源”“五谷六盘”“源州香”“阿敏等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积极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和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培育2-3个上市生态农业企业。

三、培育三产融合载体

抢抓国家、自治区、市支持三园一体一镇建设机遇,实施三产融合培育工程,提档升级现有农业园区,完善园区冷链仓储、生产加工、展示交易、科技研发、技术示范、产品营销等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产融合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载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功能,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自治区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融合平台载体。

专栏5  三产融合载体创新培育工程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

完善提升现有农业园区冷链仓储、生产加工、展示交易、科技研发、技术示范、产品营销等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姚磨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杨郎小康蔬菜产业园等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

(二)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

依托冷凉蔬菜、草畜养殖、生态鸡等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社区农业、体验农业、共享农业、休闲农业、会员农业等新业态,创新“农业+康旅”“农业+文创”“农业+新零售”等新模式,争创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到2025年,力争新创建自治区级三产融合示范园2个。

(三)农业科技示范园

推进固原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实施果蔬深加工重点实验室、保鲜物流技术研究中心、优势农产品品质评价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力争创建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

(四)农村创新创业园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返乡创业人员,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基地),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实训基地、星创天地等“双创”载体。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农村创新创业园1个。

(五)田园综合体

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原则,重点建设张易镇宋洼村田园综合体、三营镇甘沟村刘姥姥田园综合体、“695”军民融合文旅休闲综合体,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六)农业产业强镇

以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张易镇为重点,依托设施蔬菜、肉牛、绒山羊等特色农业发展,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田园康养等新业态开发,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到2025年,创建产值超10亿元农业产业强镇2个以上,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

聚焦产业提升、链条延伸、企业做强发展重点,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鞋业、电子产品组装等为重点,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进优势工业提档升级,加大园区招商,构筑原州经济发展新优势。

一、绿色食品产业

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产业基地、物流节点等布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现农产品就地增值。围绕蔬菜、苹果、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完善基地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围绕藜麦、小麦、小杂粮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积极开发精品包装、礼品包装等产品,实现保值增值。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应用创新技术,引导融侨集团、明德中药饮品、固原绿源禽蛋加工、兴百业高品蛋鸡加工等龙头企业,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发展精细加工,推进蔬菜、牛羊肉、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应用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新技术,开发休闲食品、冷鲜食品、营养健康食品、方便食品、快捷主食等系列产品,加快推进固原绿源禽蛋加工、谷丰有机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推进深度开发,创新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加大营养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的提取,开发功能食品、保健产品、药食同源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快中药饮品、马铃薯蛋白产品等项目建设。研发农业旅游商品,植入农商理念,推进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积极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旅游产品,推进农旅商品的标准化生产、包装和服务,培育固原黄牛肉”“原州土蜂蜜”“原州土鸡蛋”“原州小杂粮等农旅商品品牌。

推进综合利用加工。按照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的思路,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加大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梯次利用、高值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麦麸、米糠、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有机饲料、微生物菌肥、生物制剂、土壤改良剂等产品,延伸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环保新材料等新产品,实施一批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提升增值空间。

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引导碧蜂源、百晟工贸、欣丰等农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强化园区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交易展示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一批中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数字化升级,鼓励瑞春杂粮、华尔晶、六盘珍坊、欣丰等加工企业推进生产线信息化改造,应用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原料与制品可溯互通、加工全程智能化控制、产品质量自动监测、生产过程可视化监管。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围绕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瓶颈制约,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新型实用技术及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先进加工技术,推广应用新型加工装备。

培育新型加工业态。丰富农产品加工业态,在彭堡、头营、中河等蔬菜、杂粮等产业基地,积极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净菜加工、餐饮外卖等加工项目,创新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产地直采+净菜加工+同城配送等新模式,满足原州区及周边城镇多样化、便捷化需求。

二、纺织服装产业

以转移升级、智能制造为导向,以双文绒业、丰源纺织等企业为龙头,以研发设计、特色创意、消费体验、品牌展示为引领,延伸植物印染、织布、羊绒加工、服装加工等产业链,创新发展民族服饰、纺织工艺品等产业,构建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设计创意、品牌打造、展销交易等为一体的现代纺织产业链。围绕毛、棉、绒、麻纺纱,发展精梳、高支纱锭等业态,重点发展机织布、针织布等项目,培育服装加工产业链。借助中国铁路集团定点帮扶原州的发展机遇,承接铁路集团工装、座套等订单化生产。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建立数字化车间,开展个性化定制、批量化生产等纺织服装新业态,提高纺织服装产业市场竞争力。

三、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煤电、盐化工、新材料、机械装备等产业发展,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工艺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能耗在线监测计量技术装备、节能机电设备、污染成套处理设备等先进设备,支持发展智能生态水循环系统、节能仪器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环境检测监测仪器仪表及其他电子设备等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依托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孵化中心等载体,发展能源审计、能效评估、节能监测、审计认证等节能服务,为开发区及周边地区提供诊断、设计、运营及合同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务。围绕生态环保、生产发展、城市建设等领域环保服务需求,培育发展环境调查、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修复、环境损害评估、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保服务。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加大废旧家电、废旧塑料、废旧金属、废旧高分子材料制品等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加强线路板处置、元器件无损化高效处理、稀贵金属提取等无害化、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创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四、强化园区共建共享招商

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业态向园区集聚、要素在园区集约节约利用的理念和共建共享机制,围绕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引进氯酸盐生产加工、生态纺织品加工等产业链上吸附带动力强的企业,带动更多配套企业入驻园区,提高产业层次和集聚水平,促进产园融合,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围绕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氯酸盐加工、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延链、补链、强链,引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项目及产业链下游配套项目,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化、精细化发展。制定原州区产业链投资指导目录,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打造全市产业链招商新高地。

专栏6  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行动

(一)绿色食品升级工程

重点推进年处理10万吨冷凉蔬菜精加工、蔬菜产品集配加工中心、蔬菜产品加工能力改造提升、马铃薯精深加工、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升级改造、马铃薯休闲食品、牛羊鸡肉制品冷鲜食品、动物骨血等综合利用、枸杞制干及深加工等项目建设。

(二)纺织服装智能升级示范工程

推进年产100万锭棉纺纱基地项目建设、开展纺织服装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开发民族服饰、纺织工艺品等新产品;开展个性化定制、批量化生产示范。

(三)节能环保产业工程

推动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等项目建设,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再生资源集中回收站,合理布局村再生资源回收点,实施粉煤灰蒸压加气隔墙板生产线项目。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劳务产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居民服务等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打造固原市现代服务创新发展集聚区。

一、劳务产业

完善劳务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社会公益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建立健全—乡公共服务体系和用工企业+劳务带头人+劳务经纪人社会服务体系双体系,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创业。到2025年,年转移就业8万人以上。强化劳务技能培训,开展需求订单”“集中定向培训,提供烹饪、建筑、护理、月嫂、物业、语言等劳务培训,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中高端技能人才队伍,培育原州焊工”“原州鲁班”“原州月嫂”“原州护工”“原州保姆等品牌。加强劳务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劳务人员面试、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台账,确保劳务工人权益保障。

提质增效劳务输出。按照政府主导、依托企业、社会参与的原则,借助福建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原州分校,建设固原公共实训基地。利用闽宁东西协作平台,引进培育劳务服务机构,推进月嫂、餐饮、建筑等特色劳务输出,开拓沿海地区劳务市场。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全民技能提升培训升级版,创建劳务经济新高地,打造10亿级劳务产业集群。

做响家政服务品牌。抢抓国家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的机遇,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培育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加强与福建省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原州分校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共享职业院校培训资源,创建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制定家政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加大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实现家政服务持证上岗。推进家政服务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家政电商、家政教育、家政培训、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支持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坚持家政服务品牌化发展,培育发展星级管家”“优秀护工等家政品牌。

二、文化旅游

(一)做响五大旅游主题产品

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深挖长城长征文化、丝路历史文化、森林山水生态资源、田园乡村休闲资源等旅游要素资源,大力发展长城长征文化游、丝路历史文化游、生态休闲度假游、乡村田园康养游、引黄灌区风情文化游五大旅游主题产品,打响丝路重镇,魅力原州旅游品牌。

长城长征文化游。以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弘扬和发展长城气魄”“长征精神为主题挖掘战国秦长城遗址、青石嘴红军长征战斗纪念碑遗址等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文化研学、长征军事体验、红色文化演艺等旅游产品,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主题教育培训基地,推进长城国家遗址公园、长征文化产业园、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景区、战国秦长城文化展示园、战国秦长城塞外田园区、原州区开城安西王府考古遗址公园、张易镇红军长征特色小镇、杨郎红色旅游小镇等建设,开发红军长征体验基地、红蓝军事对抗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拓展训练营地、团队拓展训练基地等旅游项目,推出重走长征路系列体验项目,打造六盘山红军长征线路重要节点。

丝路历史文化游。挖掘丝路文化、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农业文化遗产等重要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大安西王府遗址、大营城遗址、黄铎堡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性保护和修复,建立文化遗产资源库,发展历史探秘游、沿线徒步游、观光自驾游、文化体验游、文化研学游、历史科普游等旅游产品,打造宁夏丝路国际旅游目的地重要节点。

生态休闲度假游。依托原州区森林生态、山水风光、自然气候等资源,积极开发森林探险、健康氧吧、生态体验、避暑度假、户外运动、湿地研学、健康养生、水上娱乐、自驾露营等旅游业态,加快开发青石峡生态休闲公园、森林康养基地、森林慢生活体验基地、青石峡冰雪乐园、中庄水库滑雪场、冬季雪屋等旅游产品项目,打造避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乡村田园康养游。突出田园养生、乡村生活、自然教育、亲子体验等发展主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梯田观光、田园养、亲子娱乐、科普教育、共享农庄等农旅业态,开发张易五彩梯田公园、黄铎堡休闲旅游观光带、宋洼田园综合体、花海河川休闲旅游示范园、刘姥姥田园综合体、枸杞文化产业园、“695”军民融合文旅休闲综合体等旅游节点,构建原州区杨郎古镇三营刘姥姥农庄彭堡姚磨冷凉蔬菜基地柳林庄园河川牡丹山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一批自治区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引黄灌区风情文化游。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黄河历史文脉为重点,深挖引黄灌区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灌溉文化、原生态民俗风情等资源,积极发展灌区风情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灌区文化研学、民俗风情体验、文化艺术创作、水利科普教育等旅游业态,推进灌区文化景观带、黄河文化风情度假区、黄河精品民宿区等建设,加大引黄灌区古遗址、古镇、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打造引黄灌区风情文化体验基地。

(二)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旅游服务。完善城区、景区、线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标识体系、旅游环路路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区及重要旅游节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三营、开城2个游客集散中心,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对接固原市旅游开发公司,整体运营全区旅游资源,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着力打造宁南景点旅游集散地。到2025年,原州区旅游接待人次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

智慧旅游。实施互联网+旅游工程,对接固原市智慧城市平台,搭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建设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体验四大功能模块,做大原州旅游网,开发智慧旅游手机APP,实现一部手机游原州。推进全区所有宾馆饭店、A级景区、特色旅游村镇等Wi-Fi全覆盖,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点、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民宿。

旅游消费。依托原州优特农品、历史文化等资源,发展金糜子酒、特色小杂粮、南味居糕点、剪纸刺绣、木雕工艺品、玻璃画等特色旅游商品,扶持田再茂玻璃画制作、王申珠泥塑、马振仁古建微雕等旅游商品企业做精做优,积极开发工艺美术品、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引导发展夜游原州古城、原州农家欢乐节、原州旅游购物节等节庆活动,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打造能够让游客既得走、又能下来的美丽原州

旅游宣传。创新旅游宣传方式,运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通过微电影、短视频、抖音大赛、文学创作等形式,推介原州旅游线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讲好原州故事。承办或协办六盘山山花旅游节、东岳山登山节、马拉松赛、汽车越野拉力赛、须弥山庙会、六盘山摄影大赛等区域性、全国性的品牌节会活动,通过节庆、节事、庙会等方式加大旅游营销宣传,提升原州旅游品牌知名度。

(三)全面推进区域旅游合作

强化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在长城长征文化、丝路文化、古军事文化、自然生态、乡村田园等旅游资源开发中加强合作,完善原州区域内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自驾营地等公共休闲设施,连点成线、资源互补、互送客源,构建六盘山精品旅游环线。积极融入宁夏东线旅游环线建设,突出原州区地域特色,开发一批休闲避暑景点、精品旅游村镇、休闲美丽田园等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三、商贸物流

(一)现代商贸业

推进老城区城市商圈宜购、宜食、宜游、宜娱商业环境改造提升,引导新百、新时代等大型商场发展夜间消费、节庆消费、假日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开发时尚购物、休闲健身、主题餐饮、时尚休闲、艺术生活、音乐体验、情景剧场等消费场景,创建固原文玩、六盘夜话休闲街、原州老街3-4条品质步行街,满足原州区及周边城市客群品质生活需求,打造打卡原州消费热点,推动商圈内传统商贸业态升级。实施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工程,创新无接触消费模式,积极发展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诊疗服务、在线文娱、在线健身、网约车、即时递送、生鲜电商、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优化智能终端消费服务,推广快递服务站、智能快件箱、无人售货机、智能垃圾回收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商贸服务线上+线下”“到店+到家双向融合智慧化升级,争创国家新型消费示范城市。

(二)现代物流产业

健全完善市场流通。农贸市场,按照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思路,推进重点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平台交易、食品安全追溯、交易结算、信息服务等功能,确保每个乡镇有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专业市场,根据冷凉蔬菜、草畜、生态鸡、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新建原州区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姚磨蔬菜批发市场、三营活畜禽交易市场、中药材交易市场、小杂粮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完善仓储、物流、冷链、交易、展示等服务功能,为周边乡镇提供农产品集散服务。物流园区,建立原州区综合性商贸物流园区,提供仓储配送、冷链物流、展示展览、信息发布、交易结算、质量追溯等服务功能,提升改造三营汽车物流服务中心。

打造区域物流枢纽。构建五大物流体系,整合全区物流企业、商贸物流资源,围绕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物流需求,重点发展商贸物流、货运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新型物流,建设标准化、智能化、仓配一体化的仓储物流中心,实施原州区综合商贸物流园、冷链物流绿色改造、物流配送设施循环体系建设等项目,积极争取京东城市仓、交通物流产城融合等项目落户原州区。创新发展智慧物流,引进培育智慧物流骨干企业,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搭建网络货运平台、无车承运平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发展智能仓储、数字配送、自动分拨、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物流科技等为主体的高端业态和增值服务,实现物流服务实时跟踪、可视化管理、全天候服务、跨区域覆盖。

四、电子商务产业

升级电商服务体系。完善电商服务平台,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项目建设,完善电商运营中心的服务功能,建设电商创业孵化园,创建5个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30个电子商务示范村。培育电商专业人才,加大广告文创、网货摄影、营销策划、电商营销等电商专业人才及乡村网红、自媒体达人等培育,力争培育1名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商人物、10名自治区级以上电商讲师、100名电商专业人才、1000名电商专业人才。创新电商服务供给,推动电商+旅游”“电商+短视频”“电商+音乐”“电商+文化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电商直播、网红带货等新业态,举办电子商务竞技孵化大赛、电子商务体验消费节等活动,打造电商创业街、电商文旅体验基地、电商众创空间等一批电商融合示范点。培育网货供应品牌,建立原州网货供应中心,完善仓配一体化的电商产业成果展示中心、网货集中供应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创建全市网货集散地、网商创业地、网销交易地。推进农特产品SC认证,培育100个电商品牌网店。

整合电商物流供应链。健全城乡物流服务体系,在城区建立电商物流公共配送中心,搭建全区智慧物流网络平台,升级乡镇物流服务站为电商物流分仓,建设农村快递公共服务站、快递之家等,构建仓、配、客、售后全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体系。整合欣丰现代、固原嘉泰公司等电商企业现有物流、仓储及冷链资源,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共享物流平台,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服务,完善智能快递柜、菜鸟驿站、快递超市等终端服务,打通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

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建立跨境电商示范园,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阿里巴巴国际站、跨境电商知名平台等合作,入驻跨境电商平台设立原州跨境品牌专区”“跨境电商海外仓”“云上体验店,共建数字化跨境电商供应链、生态网络,带动原州优质农特产品跨境出国。在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建立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企业、跨境电商人才,孵化一批跨境电商企业,打造固原市跨境电商产业示范区。

五、健康养老产业

围绕固原六盘山国际休闲康养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养老、生态养老、旅游养老、旅居养老、中医保健、休闲养生等服务,延伸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康复疗养等服务,开发建设集医养融合、康护一体的养生创意体验园、康体生活坞、田园旅居养老社区等。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探索互助养老”“物业+养老”“点菜式养老、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等新模式,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

六、科技服务产业

聚焦专业技术服务、科创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三大领域科技服务需求,引进培育第三方科技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发展面向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检验检测认证、工业设计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服务。科创服务,围绕新产业培育、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节能低碳技术等科技服务,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鼓励创建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促进农业、纺织、新材料等领域技术转移转化,培育孵化科技小巨人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推广服务,培育科技成果筛选、评价、估值、交易、金融支持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共享研发中试平台、共享实验室等平台,实现科技精准推广应用。

七、现代金融

围绕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发展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新业态,推进数字技术在交易、支付、风控、客服等多个金融服务环节的应用,积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租赁、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在线金融,丰富智慧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开展线上申贷续贷还贷、线上投资理财理赔、线上支付服务等金融服务。创新保险服务,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的一体化健康保险服务平台。

八、居民服务

以高品质生活圈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物业服务、托育服务、母婴护理、中介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生鲜冷链、智慧出行、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探索开发智慧微菜场、云社区”“微生活等在线居民服务,在社区、楼宇等区域布局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智能储物柜、无人回收站、末端配送服务站和配送自提点等智慧应用终端,构建“10分钟社区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自治区居民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区。

专栏7  新兴产业创新集聚区建设行动

(一)优势劳务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开展优秀品牌劳务企业、品牌劳务经纪人、劳务服务机构、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劳务技能培训平台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试点建设,培育优秀品牌劳务企业10家以上,劳务品牌5个以上,打造10亿级劳务产业集群。

(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

围绕“五大”旅游主题产品开发,实施一批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文旅融合旅游项目,推进4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精品景区创建,加快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精品民宿建设,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新型商贸物流提质扩容工程

推进老城区商圈新业态、新消费项目开发,打造3-4条品质步行街,建设“智慧商圈”,开发一批智慧综合体、智慧终端、智慧门店、智慧云街、智慧品牌。完成重点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实施原州区综合商贸物流园、无车承运平台等项目建设,建设冷链物流仓储示范点300个,培育冷链物流企业10家以上。

(四)电子商务升级示范工程

推进电商创业孵化园、电商大数据平台、网货产品溯源检测平台等建设,实施电商直播工作室、体验电商基地、媒体电商平台、电商众创空间、第三方电商物流等项目,发展跨境电商。

(五)休闲康养产业集聚区工程

对接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消费市场需求,实施健康养老产业园、田园旅居养老社区、中医养生馆、候鸟旅居度假村、虚拟养老院、智慧养老社区等项目,打造六盘山国际休闲康养产业集聚区。

(六)科技服务创新示范工程

引进培育10个以上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打造5-6个科创服务平台,推进科创服务基地、众创空间、共享科创平台等项目建设,培育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5个以上。

(七)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工程

引进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租赁、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企业,实施在线支付服务、智能穿戴设备支付、健康保险等项目。

(八)居民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

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再生资源回收、物业服务、生鲜冷链等领域应用,实施智慧回收平台、智慧物业、智能储物柜、智慧微菜场等项目,创建自治区居民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区。

(九)数字经济示范工程

建设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智能车间,实施智能工厂数字化应用试点、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菜园、数字牧场、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

第四节  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

加速产业数字化升级。大力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同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建立原州区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开展全产业链数字化农业试点,打造智慧菜园、智慧牧场、云农场、蜂联网、鸡联网等应用场景,培育数字创意农业、VR体验农业、未来社区农业、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提供在线农业技术服务。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推动全流程数据化管理,建设智慧工厂、数字车间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企业上云加快服务数字化创新,积极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智慧物流、数字金融、数字娱乐、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开发一批智慧综合体、智慧终端、智慧门店、智慧云街、智慧品牌,打造地标商圈潮购、公园生态游憩、体育健康脉动、社区邻里生活等消费新场景。

推进原州数字化治理。对接固原市大数据中心,打通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数据通道。加强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健全智慧治理体系,配齐建强网格员队伍,集成城市治理中经济、社会、空间等各领域信息,实现数据入网在线、实时共享、集成分析、处理应用。依托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发展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实现社会治理一网通管,提升原州区数字化治理水平。

第六章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布局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紧扣国家加强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补齐交通、水利、能源三大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坚持交通优先战略,实施打通大通道、畅通干线路、提升微循环三大工程,构建以铁路、机场、高速、国省干线为骨干,县乡公路为支线,农村公路为脉络的高品质综合立体交通网。畅通对外交通,加强与铁路、高速公路、六盘山机场及对外大通道的对接融合,配合实施好六盘山机场二期扩建、中卫至固原至平凉至庆阳段快速铁路、固原火车站改扩建等重大项目,推进2条国家高速、2条省级高速公路建设。优化内部交通,实施S203官厅至河川、国道G327张易至开城等普通国省干线及县乡公路改造升级;配合实施固原旅游汽车站建设,完善城镇公共交通设施,升级改造头营、张易、河川、黄铎等乡镇客运站,达到三级综合客运服务站标准,完善提升村综合运输服务点。提升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四好农村路,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村组道路窄路加宽、超期服役公路改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公路生命安全防护等建设,探索形成建、管、养、运农村公路原州模式,建设一批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专用路。建设智慧交通,深化5G技术、视频识别、北斗定位导航、感知系统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进互联网+客运服务”“互联网+货运物流创新全微通农村客运服务平台、农村客运班线定制服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等交通服务供给,推广智慧交通终端设施,实施智慧交通通村、智慧停车场等项目建设,提高生产生活品质。

专栏8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程

(一)对外交通项目

做好G85南坪至高寨塬段及G70-G85连接线、S50寨科至海原公路固原段、G70福银高速固原市区过境段、S60东延伸联络线等高速公路建设服务,新增高速公路99公里。

(二)国省干线改造提升项目

实施国道344线头营至李旺段、省道203线寨科至官厅段、国道341线寨科至黑城段、省道311线三营至黄铎堡段等8条公路新建、改建等项目220公里

(三)城乡公路改造提升项目

推进头营、黄铎堡、张易小城镇道路改造提升,加大城乡公路提等升级,完成沿山公路、赵千户至关庄公路、中黑路等9条公路263公里升级改造,达到三级公路标准以上。改造提升乡村道路320公里,3.5米及以下窄路面加宽改造305公里,新建村组道230公里,改建美丽乡村路105公里,实施林场草场养护作业通道、道路水毁抢险及生命防护工程等项目。

(四)交通枢纽项目

改扩建固原汽车站,达到一级公路客运站服务标准。新建固原旅游汽车站,建设5处公交枢纽及首末站基础设施,完成头营、张易、河川、黄铎堡等乡镇客运站改造提升;提升改造三营镇建设物流服务中心,形成辐射北部乡镇的乡镇货运枢纽。提等升级农村客运服务站点。

(五)智慧交通项目

建立综合客运交通信息平台,升级改造道路电子警察、监控摄像头等设施设备,开发全微通农村客运服务平台,开展网约车服务,推进智慧停车厅、智慧交通通村、智慧停车场建设。

第二节  构建现代水网体系

统筹治水、兴水、用水、节水,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实施水利设施提升行动,建设现代水利设施。增强防洪水利设施,完成张易水库、冬至河水库、杨达子沟水库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供水保障设施,实施河库水系连通、农村集中饮用水巩固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旱作节水灌溉、应急水源地建设、重点水利设施改造提升扩能六大工程,新建杨河、陶庄等7座水库,完成扬黄灌区、库井灌区、现代化生态灌区配套改造工程,构建集水网、信息网、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效节水灌溉体系。完善城乡供水网络,增强城乡供水能力,打造高质量供水圈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对接自治区水慧通平台、水利云,加快互联网+人饮信息化建设,对全区水厂、人饮泵站、蓄水池、水质监测点、农户水表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城乡供水投、建、管、服一体化运营及数字化精准管控

专栏9  水利设施提档升级工程

(一)防洪水利设施项目

实施马家沟、建河沟、双管沟等9个山洪灾害防治项目,11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建项目,55座除险加固淤地坝新建项目,4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双井子沟、杨达沟、开城青石等疏浚河道治理项目,何家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等。

(二)城乡安全供水项目

实施黄河水调蓄工程—后续配套工程项目,清水河流域城乡安全供水工程项目,杨河、陶庄、南城拐子、毛家台子、张崖、大红沟、海淌7座水库新建项目,“互联网+人饮”工程项目,农村自来水智能化设施改造升级项目,农村饮水东部片区、张易片区、扬黄片区、清水河-西山片区等灌区改造项目,抗旱应急水源项目等。

(三)水利信息化项目

实施水库安全监测应用系统项目、河道水文监测系统项目、60座水保骨干坝监测应用系统等建设项目,库井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智能水表推广项目等。

第三节  建设高效能源设施

能源电网升级,围绕提升线路负荷转供能力、户均配变容量,完善电网主网架,完成张易110kV输变电站、原州区110千伏东郊变35千伏线路配出、杨忠堡变35千伏输变电、直流充电桩等项目建设。以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为重点,推进110kV35kV10kV及以下低压线路及配变台区改造、电缆通道改造等技术提升和配网基建工程。建设智慧电网,实施城乡变电站、输电线路智能化改造。开展彭堡冷凉蔬菜基地配电物联网试点,提高电网安全和智能化水平。

燃气设施建设,实施气化乡镇、气化乡村建设,推进城区天然气管网向清水河川道乡镇及周边农村延伸。根据村庄基础条件和需求,因地制宜布局LNGCNG点对点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及管网互联互通,稳步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提升城乡居民天然气普及率。

清洁能源替代,持续实施阳光沐浴工程,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节能采暖炉等清洁能源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分布式清洁能源等,推动农村地区电能替代、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进电热能综合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城乡用能中的比重。

专栏10  高效能源设施建设工程

(一)电网改造升级项目

实施光伏项目并网新建工程项目、张易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杨忠堡变35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110千伏张易变35千伏线路配出工程项目、110千伏东郊变35千伏线路配出工程项目、三营变—石碑变35千伏线路改造工程项目、清水河变—三营变11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项目、高平变—石碑变35千伏线路改造工程项目、黄铎堡变—三营牵引变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项目、绿塬—广拓11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项目、三营供电公司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项目、三营供电公司1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项目、三营供电公司低压台区改造工程项目、乡镇5G基站建设电力配套工程项目、50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等。

(二)智慧电网项目

实施智能电表、低压智能断路器等智能终端推广,自愈开关安装、变电站、输电线路智能化改造等项目。

(三)清洁能源替代项目

实施30万千瓦风力发电、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光伏项目并网新建工程项目,LNG、CNG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项目,4处景区加油站项目,城区天然气管网延伸项目,乡镇燃煤锅炉淘汰清洁取暖改造工程项目,乡镇清洁能源煤(密闭配送)中心项目,农村农户清洁取暖推广项目,农村中小学清洁供暖项目,14个国有林场4个管护站空气动力电热泵供暖系统项目等。

第四节  健全信息网络体系

抢抓国家新基建发展机遇,实施网络强区战略,加快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智能信息网。全面布局5G网络,优化5G基站建设,深度覆盖网络堵塞区域,5G信号覆盖率达到75%以上。推动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消除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盲点,开展农村上网使用费补贴试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推广全面支持IPv6的移动和固定终端,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适时布局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构建泛在连接信息通信网络。扩大高速宽带接入覆盖面,加快光纤宽带提速升级,实施“5G+光网双千兆工程,建成千兆城市、宽带农村、百兆乡村,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实施城市物联网、社会互联网建设,构建城市物联网、社会互联网等示范场景,推广智慧终端设施设备,实现全区数一张网,建设数字原州。建设智慧广电网络,完成有线电视网IP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广电5G网、有线电视网、宽带通信网三网融合。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提高城乡网络安全水平。

专栏1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信息网络设施项目

实施通信骨干网优化升级项目,新建5G基站800个,千兆宽带实现用户全覆盖,视频云存储扩容等项目。

(二)高速宽带建设项目

实施“千兆小区”“百兆乡村”建设,到2025年乡镇以上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千兆,新增千兆PON口4268个,逐步实现所有用户的千兆宽带接入。建设智慧广电网络,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开展农村上网使用费补贴试点。

(三)新型信息应用服务设施项目

实施城市物联网、社会互联网建设项目,智慧终端设施设备推广项目,智慧广电网络建设项目,公共安全视频建设联网应用项目等。

第五节  完善环境保护设施

完善提升城乡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环卫提升等设施,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渗滤液处理厂改造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提升改造、餐厨垃圾处理厂、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加大大气监测常规站点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空气质量综合调控决策平台、大气自动监测站,完善3D可视性激光雷达和空气质量移动监测等设备,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创新环保监管模式,建设区、乡镇、村三级网格化环保监管指挥平台,构建多层次发力、多维度互动、全方位运行的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织密环境保护网格网,实现城乡监测全覆盖。积极发展智慧环保,建立原州区数字环保智慧平台,整合并完善企业污染源监控点、空气质量监控点和河流断面监控点,提高重点路口、入河口、污水处理厂等数字化监控覆盖率,实现辖区环境状况和重点排污企业24小时持续监控。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提高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专栏12  环境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一)环境设施项目

重点实施原州区渗滤液处理厂改造提升、原州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原州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头营镇污水收集管网及配套、7个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修缮改造、4个乡镇垃圾填埋场新建等项目建设,实施三营、开城、张易、黄铎堡、河川、头营等乡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

(二)智慧环保项目

重点实施大气自动化监测常规站点建设项目、大气环境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数字环保智慧平台建设项目、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等项目。

第七章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155责任包抓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创新接续发展支持政策,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巩固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扶贫成效,积极争取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做好规划、机制、政策、资金衔接,精准实施金融支持、产业奖补、就业创业帮扶等措施,增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及时将返贫和致贫人口纳入帮扶。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坚决防止因疫返贫、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好移民致富提升工程,加大移民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情。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确保移民户均有1-2个致富产业。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实现能发展、可致富。加大就业扶贫力度,通过订单式精准培训、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闽宁东西劳务协作等方式,增加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持续推广蔡川金融扶贫、飞毛腿就业扶贫等扶贫经验,激活增收内生动力。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社会,有序推进搬迁人口市民化。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扶志扶智、综合保障等措施及时精准帮扶,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

统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问题、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长期任务,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各类扶贫举措,加大政策补贴及资金投入,增强相对贫困村镇及群体发展动力。配合做好相对贫困申报和数据管理平台,健全比对认定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区、乡镇、村三级帮扶队伍及社会帮扶工作网络建设。继续深化闽宁协作、定点帮扶,在产业协作、劳务合作、农业保险、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强对接。借助中铁快运商城扶贫专区12306“扶贫商城、建行善融商城等电商平台,办好扶贫产品销售专柜扶贫产品专区代销点,拓展原州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分馆建设。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相对贫困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搭建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减贫平台,引导多种社会力量协同做好相对贫困问题治理,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多层次、多体系的资源支撑。

第二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南部阴湿地区重点发展马铃薯种薯、生态鸡、中药材等产业,在东部山区重点发展紫花苜蓿、饲草玉米种植和高端肉牛、绒山羊养殖业,在北部川区、清水河两岸重点发展高品质蔬菜种植、生态林产业。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优质高产小麦、马铃薯、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生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创建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确保粮食安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田改造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农田防护林、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建立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监管平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上图入库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围绕冷凉蔬菜、肉牛、肉羊、蛋鸡、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业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做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建立产业技术团队,为经营主体、农户提供科技服务。加强与宁夏农林科学院、中科院、福建农科院等院校技术合作,建立云上农业专家大院,提供在线诊断、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有效推进农业技术推广,重点抓好畜牧业综合实用技术、设施蔬菜节本增效技术、马铃薯窖藏保鲜、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等推广应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应用智能农机装备,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张易毛庄马铃薯、头营马园青贮玉米、彭堡曹洼蔬菜移栽等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园区。到2025年,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2%以上。

专栏1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一)粮食高产示范项目

实施粮食高产示范、高标准农田及节水灌溉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建设3000亩高标准农田自动化试点项目。建设旱作节水及示范推广农业20万亩项目。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园等项目。

(二)农业科技支撑项目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创新平台、家禽产品科技创新基地、农业专家大院项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旱作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

(三)农机农艺融合项目

围绕粮油、牧草、设施蔬菜、马铃薯等发展,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园、示范基地4个以上,打造集试验、生产、示范于一体的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园区。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推进镇村规划建设。突出乡村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位置,加快补齐乡村建设发展短板,统筹推进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探索空心村治理机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休闲度假型、未来乡村体验型、生态康养型、中医养生养老型、乡村创客型、互动游乐型等精品农村社区,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经济性和便捷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渗透,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推进抗震宜居农房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持续推进乡村绿化、庭院绿化、村庄美化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5个以上,争创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运处理、长期保洁和设施运维管理机制,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创建一批新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示范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引导发展第三方保洁专业服务。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改造提升三营、开城、头营、官厅镇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规范农村工业企业、养殖户、农户等排污行为,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厕所改造的衔接。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和公共场所、人口聚集区卫生公厕建设,实行改厕管护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

强化乡村建设人才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百千万人才培育工程,建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等培训基地,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人员、合作社带头人、脱贫带头人等群体,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等工作,建好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力争培育400名农业土专家,3000名高素质农民、10000名农村实用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两个带头人作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实施送智下乡行动,吸引支持党政干部、企业家、建筑师、技能人才等下乡,为乡村建设注入人才活力。

专栏14  乡村建设行动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项目

新建11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及收集处理设施,重点推进6个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项目建设,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乡镇、示范村。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与运营,改造提升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农村改厕及公厕建设项目

重点推进50处户用厕所粪污处理维护中心、150座公共厕所、2.5万户农户厕所改造、农村改厕污水收集处理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现有公厕,实现公共场所、人口较集中的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

(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三营镇孙家河村、张易镇宋洼村、寨科乡蔡川村、开城镇冯庄村等25个美丽乡村,争创中国休闲美丽乡村5个以上,创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

第四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有序引导土地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流转,推动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实施好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农村产权规范开展流转交易。鼓励多种形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开展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引导工商资本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投资公司,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构建一村一业”“多村一业”“一乡一业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到2025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的村达到60%以上,培育一批年收入超100万元的集体经济强村。

专栏1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量工程

(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建立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村集体经济壮大项目,完善村村集体经济会计电算化平台,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收入达标,培育集体经济富裕村。

(二)农村发展要素创新集聚工程

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操实训基地,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人、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1500人、“田秀才、土专家”80人。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盘活闲置厂房、宅基地、校舍、“四荒地”等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建立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依法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做好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自治区级试点,闲置土地优先用于乡村旅游、田园康养、电商文创、三产融合等产业项目及园区建设。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开展家庭农场示范镇试点。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创建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扶贫产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示范合作社,开展蔬菜、草畜、小杂粮、马铃薯等全产业链示范合作社创建。到2025年,新培育专业合作社75家,家庭农场50家,产业联合体9个。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主体,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建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站,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菜单式托管服务,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健全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分工,让农民融入产业链、富在产业链,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集聚乡村发展多元投入。健全三农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小额存贷款、多户联保信用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破解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建立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负面清单制度,支持社会资本发展乡村产业、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生活服务等,带动乡村创新发展。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发展农业绿色保险服务,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

第八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务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镇规划建设治理,提高城镇要素吸引力、承载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发展。

第一节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按照拓空间、提品质、优功能、精管理思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健康城区、人文城区、宜居城区、智慧城区、平安城区建设,加强城区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拓空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清水河两岸棚户区改造,完善提升片区道路交通、慢行系统、城市景观、环境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体育运动等服务设施,推进城园一体化发展。提品质,古城再造为主,推进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建设一批商业步行街、特色文化街区,古城墙遗址公园、机场路绿化等工程,打造老城文化艺术生活新地标,唤醒原州古城老记忆,建设生态宜居花园城区。优功能,补齐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完善城区生活居住、商贸服务、文化娱乐、旅游集散、科技服务、商务办公等功能。精管理,推进智慧原州建设,建设原州城市大脑,推进与自治区、固原市各类数据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提档升级,实现城区管理一张网,提升城市建设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打造集政务、养老、物业、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智慧服务管理系统,提高社区管理智能化水平。

第二节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推进小城镇与城区功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三农、特色资源利用有机结合,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镇、休闲旅游示范镇、商贸物流镇和综合型城镇。加快就地城镇化进程,提升镇区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农贸市场等民生服务设施配套,打造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品质生活圈。建立镇区产业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推进镇园一体化发展,抓好农村社区、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特色村庄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节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川区集聚、以川带山的空间布局原则,构建一核、一轴、两翼的产城一体、融合共生的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一核即以原州区中心城区为核心,配合加快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完善提升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宜居环境,优化城区发展品质,提高城区综合承载力,打造生态宜居花园城区。一轴即清水河川道中轴线,以清水河川道三营、头营、开城、彭堡等中心镇为重点,明确城镇功能定位,提升城镇服务配套,重点布局冷凉蔬菜、肉牛养殖、中药材、休闲旅游等农特产业,提高城镇产业带动能力,完善美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两翼即以黄铎堡、张易等乡镇为西翼,以炭山、寨科、官厅、河川等乡镇为东翼,突出生态保育、水源涵养等功能,重点发展绒山羊养殖、小杂粮、中蜂养殖、经济林果、胡麻等特色种养业,差异化打造商贸物流小镇、文旅融合小镇、康养休闲小镇、特色农业小镇等特色小城镇,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宽住房保障渠道,降低农民城镇化成本。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赋予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更多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力,逐步将居住证持有人纳入户籍人口管理。建立人才返乡制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引导特色经济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专栏16  新型城市建设行动

(一)清水河工业园区及两岸棚户区改造工程

推进清水河流域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加快清水河两侧棚户区改造,完善提升生态居住、商务办公、商贸服务、创新创业、仓储物流、滨水景观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布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旅游服务、康养休闲、信息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宁南中高端消费聚集区、六盘山生态经济区总部空间、原州区美丽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生态宜居花园城区建设工程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升级、特色街区建设、城市“双修”、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海绵运动公园、智慧停车场、智慧城管等项目。

(三)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

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重点建设三营、张易、头营、彭堡、开城、寨科、炭山7个乡镇,完善道路、广场、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黄铎堡、河川等特色小镇发展,提升镇区服务功能。

(四)精品农村社区创建工程

建设集社区物业、养老托育、医疗卫生、文体服务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建设精品农村社区5个以上,创建2-3个五星级社区。

(五)智慧原州建设工程

依托数字固原六盘云,建设智慧原州城市大脑,开发城市运行综合信息库,推进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人防等系统模块开发,集成推广智能终端设施设备,构建全区数据“一张网”。

第九章  主动融入新格局,增强发展协同性和高效率

对接国家、自治区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引供给质量、消费升级、投资结构的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在更大区域内动态平衡、良性循环。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

充分发挥地处西兰银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着眼畅通冷凉蔬菜、优质牛肉等特色产品流通渠道,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批发市场和外销窗口,扩大六盘山特产馆覆盖面,设立展销中心”“线上商城”“铁路专送等方式,打通原州区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市场通道。加快实施延链补链建链强链工程,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第二节  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以固原市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为契机,用好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平台,发挥原州冷凉蔬菜、肉牛肉羊、小杂粮等资源优势,强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在对外贸易、食品加工、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方面投资合作,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原投资。积极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阿博览会等专业展会,扩大特色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第三节  大力促进消费升级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巩固传统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大各专业市场提升改造力度,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消费体验性,完善消费服务配套,努力打造一站式消费生活圈。实施新兴消费扩容提质工程,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在线文娱、智能体育、无接触配送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努力打造宁南地区区域消费中心。积极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着重培育发展康养产业、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夜间经济等新一代消费热点。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打造一批新型消费示范企业。

第四节  不断拓展投资空间

强化投资对稳增长、促转型、优供给的关键性作用,注重市场化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增长。完善落实编制项目、争取项目、引进项目、落实项目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能力和水平。扩大产业领域投资,争取实施原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端肉牛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轻纺产业园等产业项目。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加强通道、平台、网络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物流便捷度。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加大教育、科技、医疗、社保、养老、托育等弱项领域投资,扩大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短板领域投资。扩大生态建设投资,聚焦保护修复生态、清水河综合整治、治理环境污染等重点任务,用好国家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

第十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弊端,将改革红利切实转变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

第一节  持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健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类生产要素协同向城区、镇区、园区聚集。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招聘、引进、培养、使用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推进重点产业载体产融结合,发展债券、股权交易、科创金融等资本市场,建设金融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科研人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者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积极性。扩大大数据需求与消费,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交易平台,推动咨询规划、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

建设宁南民营经济活力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明显降低民营企业运行的税费、用电、用能、物流成本,加快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制约瓶颈,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宁南民营经济活力区。加快土地、人才、信息、资本等要素聚集,规划建设原州区非公经济聚集区,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借鉴吴忠金积工业园区金融超市模式,创新投融资模式,大力开展全域旅游、文化创意、商务咨询、法律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积极推动本土民营经济个转企”“小升规,培育进入民营企业500的标杆企业。争取到2025年,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新增6000户以上,民间投资规模较2020年翻一番。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163”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加快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和市场主体登记网上办、掌上办,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到2025年,一窗”“一网可办率分别提高至65%90%,可不见面办理率提高至85%以上。健全“12345”便民服务热线运行机制,限时办结水平逐步提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实施招商引资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推行项目进展清单制,项目跟踪专人制,项目服务上门制,项目手续预审制,争取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断提高跨行业联合监管的覆盖率,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行业、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第二节  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畅通开放通道,对接融入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对接兰州、西安中欧班列交通枢纽,优化综合交通体系,配合实施宝中铁路扩能改造和中卫至固原至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项目。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联系,在农业技术创新合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农业新品种对外输出等方面深化合作,鼓励区域范围内龙头企业到海外建立飞地农业园区”“飞地农业基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示范窗口。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设机遇,利用好东部沿海地区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强与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对接合作,主动承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药材加工、文化旅游、新型建材等产业,实现区域间产业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拓展合作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高质高效招商引资,探索产业跨区域合作新模式,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建立健全多途径、多形式精准务实高效的招商引资机制,加大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专业招商力度,落实项目代办和全程高质量服务制度,营造亲商安商良好环境,促进更多招商项目落地落实。加强产业研究和目标企业梳理,制定招商引资指导目录,完善招商引资政策。紧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发达地区,引进一批投资大、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产业项目落地原州区。

第三节  持续深化闽宁协作

全面提升闽宁协作质量和水平,强化产业协作,聚焦产业扶贫、劳务协作、市场营销、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强协作平台和载体建设,争取在线培训、品牌营销、食品加工、电子组装等项目签约落地,做实共建项目。深入开展人才交流、文化交流、市场互通、资源共享,争取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深化战略合作,拓展开放空间,创建东西协作发展示范区。

专栏17  深化改革开放重点行动

(一)宁南民营经济活力区建设项目

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非公经济”聚集区,建设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超市”,培育一批民营经济标杆企业。

(二)原州区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平台项目

加大政府和行业数据开放力度,加快培育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可视化和安全等领域的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大数据龙头企业。

(三)“一站式”消费生活圈建设项目

推动消费零售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增强消费场所体验性,实施数字化升级行动,以重点社区为中心打造一批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完善消费服务配套。

(四)“放管服”改革行动

全面推行“163”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一窗”和“一网”可办率提高至65%和90%,可不见面办理率提高至85%以上,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到60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到60个工作日。试点“互联网+监管”智慧监管新模式。

(五)区域一体化发展工程

协同推进六盘山生态经济区建设,构建六盘山旅游环线,实施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重点项目;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文化挖掘与传承项目。

(六)深化闽宁协作项目

重点推动产业扶贫、劳务协作、文化旅游等项目合作开发,引进闽宁地区龙头企业,开发原州区当地优势资源,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推动两地市场互联互通,创建东西协作发展示范区。

(七)承接产业转移项目

积极承接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培养飞地人才,加大项目招商引资,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八)国内外市场开拓项目

在沿海城市设立六盘山特产馆、展示展销中心、城市厨房等,健全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等,建立六盘山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发展跨境电商。

第十一章  坚持生态绿色优先,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富民原州实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

第一节  释放生态富民活力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好生态+”“绿色+”文章,根据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四个融合总体布局,持续实施四个一林草工程,大力发展森林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道路经济、森林碳汇,协调推进六盘山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固原市生态经济核心引领区。森林经济,抢抓国家鼓励发展森林经济、康养经济发展机遇,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小镇、国家森林乡村,着力发展小而精的森林人家民宿客栈、休闲餐饮、手工艺品制作等,打造一批创新实践基地。林下经济,依托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重点发展中药材、蜜蜂养殖、红树莓、食用菌等产业,支持乡镇建设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庭院经济,推进一棵树”“一株苗与山绿民富深度融合,实施百村万户绿化和庭院经济林工程,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苹果、榛子、红树莓、山楂、核桃、花椒等经果林及枸杞、元宝枫等苗木,创建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村示范点。道路经济,推进一枝花与全域旅游融合,依托国省道干线、旅游环线、主要景区景点,打造一批花卉长廊、花卉主题公园、梯田花海、观光写生基地等重要旅游节点,做亮原州区道路经济品牌。森林碳汇,抢抓国家支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的机遇,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开展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推动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森林资产,争取国家、自治区碳汇交易试点落户原州区。

第二节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按照自治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立足南部水源涵养区定位,围绕固原市一屏一带一线三区生态安全格局,守护好六盘山突出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坚持实施四个持续,持续开展绿盾行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持续加大对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和云雾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实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持续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协调推进六盘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让六盘山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构建环市区“U”型生态屏障按照森林线北移的发展思路,加大东部黄土丘陵区与北部川塬区生态建设力度,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造林绿化、农田防护林带等项目,建成宁夏南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生态补偿示范区,2025年,完成营造林60万亩,建设绿色廊道200公里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严守生态红线,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退化地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一体化保护和修复。2025年,完成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127.8万亩,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道路绿化300公里,发展特色经济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机制,加强湿地、草原、河湖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做好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和沟道水土保持林建设,开展废弃矿区(采砂场)生态修复,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继续实施智慧林业建设。对接自治区智慧林草系统管理平台,建立原州区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林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管护智能预警监测网络系统,建立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开发掌上林业”APP林业监测公众号等智能终端,推进森林草原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集成应用航空无人飞行器、红外和可见光摄像机等智能设施设备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沙尘暴防治、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应急管理等数字化应急服务,构筑原州区森林资源一张图,推进林业数字网格化管理。

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农林废弃物循环化利用,推广全膜玉米+秸秆青贮+设施养畜”“设施养畜+有机肥+粮菜等立体复合型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四个一试验示范园循环化产业链建设,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贮粪发酵、畜禽粪污综合治理等生态循环发展,形成养殖、种植、能源、生态的农业循环经济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循环化改造,构建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循环型产业链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和废水、废气、废渣、废旧家电、废旧报纸再利用,支持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创新互联网+回收模式,鼓励开展绿色兑换创建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试点。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域化开展节水行动,持续推进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普及、节水减排开源、节水科技创新引领五大行动,深入实施现代化生态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工业企业供水设施节能改造、居民小区节水型设施推广、中水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重点行业规上节水型企业达到75%以上,节水型机关达到90%以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建成全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示范区。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一批低碳示范工程,开展低碳城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企业等试点示范,争取纳入国家试点;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强化工业项目节约用地评价;结合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鼓励绿色消费,开展绿色商场、绿色超市等创建,推广使用健康环保产品,鼓励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材,发展绿色建筑。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制度落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区、乡三位一体环境监管体系,有序开放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建立环保、公安执法联动机制,完善第三方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健全科学长效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形成全民参与的环境社会共治体系。建立健全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涵盖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各类保护地综合生态补偿政策,落实六盘山水资源补偿机制、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争取六盘山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探索建设生态银行,推动建立完善生态资源资本转化机制。创新生态保护市场化制度,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碳排放、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平台,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初始分配与跨省交易;创新生态文化培育制度,促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18 生态环境提升行动

(一)生态富民示范工程

重点实施国家森林小镇、国家森林乡村、森林人家民宿客栈、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庭院经济示范村示范点、森林碳汇交易试点等项目。

(二)生态屏障构筑工程

重点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三期、10万亩元宝枫、70万亩水源涵养林、8万亩退化草原改良及湿地生态修复及保护、60万亩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监测及防治、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退化草原改良及治理、6500亩湿地生态修复及保护、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监测及防治、自然资源信息化管理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重点实施遗留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清水河源头国土综合整治试点、清水河流域系统治理、清水河流域水系连通工程、清水河原州区段综合提升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小河段治理工程及寺口子至冬至河、大营河至潘家庄水库、西山畔水库等5个水库连通工程项目。

(四)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蓝天保卫战项目:实施燃煤锅炉淘汰清洁取暖改造、农村清洁取暖推广、重点企业大气污染源污染治理等大气污染治理等项目。

碧水保卫站项目:实施清水河、大营河美丽河湖建设项目,水污染水环境治理项目,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等项目,官厅、开城、头营3个镇中水资源化利用等项目。

净土保卫战项目: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成5万亩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示范区。

(五)资源高效利用项目

重点实施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固海扩灌改造、调蓄水池改造、工业企业供水设施节能改造、居民小区节水型设施推广、中水资源化利用、旱作节水及示范推广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

第十二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实施民生重大工程,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完善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展慈善事业,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工资制度,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决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

第二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一、推动高质量稳定就业

提升企业就业质量,积极落实各项援企稳岗政策,推动金融服务、减税降费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见效,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实现稳就业、保民生。建设集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转、企业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于一体的职业发展中心,建设地方产业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结合全域旅游、农业电商、工业转型、社区服务、运输服务等用工需求,开展餐饮、在线直播、育婴托幼、养老护理、驾驶等订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技能培训链条,完善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拓展就业新空间,依托重大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就业,引导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累计净增就业人数0.37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加强对平台就业”“家庭就业”“网络就业等灵活就业、就业新形态的政策支持,规范发展城市夜间经济”“集市经济,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全力保障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对吸纳上述重点群体就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鼓励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大对农村就业扶贫车间吸纳新就业支持力度。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结对帮扶和公益岗位兜底保障,研究扩大公益性岗位种类,研究出台适当延长大学生三支一扶年限政策,保障城乡就业局势稳定。积极推动闽宁劳务协作创新发展,转变单纯劳务输出方式为劳务输出、用工企业输入两类方式并重,加大本土化产业工人培育力度。

三、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市区共建标准化、信息化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涵盖求职登记、推荐介绍、用工洽谈、现场招聘、职业指导、信息发布等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效能,落实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现办事一张网、服务零距离,健全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举措,进一步健全完善劳资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我的宁夏”“掌上12333”,整合创业基地、园区、专业服务机构等资源,搭建集招聘、求职、就业、创业等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支持数字招聘平台、零工平台建设,引导中介服务机构转型升级,培育人力资源、劳务派遣龙头企业。

四、打造新时代“双创”升级版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加大对大中专学生、返乡农民工、科研人员、退役军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群体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为有创业意愿的创业人群提供创业培训、电商培训、就业指导、担保贷款、后续咨询等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建强创业服务平台,持续提升返乡创业孵化园,培育发展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创业园、农村创新创业园等载体,申请创建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按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产业完整孵化链条,建立健全返乡创业孵化园、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上下游联动机制,构建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生态。十四五期间,全区争取形成2000人以上创业规模,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以上。

专栏19  推进稳就业促创业行动

(一)稳就业行动计划

实施原州区职业发展中心项目、原州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固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闽宁劳务协作项目等。

(二)创业就业公共服务项目

实施标准化、信息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数字招聘平台、零工平台建设项目,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壮大计划等。

(三)创业平台建设

实施返乡创业孵化园项目,大学生创业园项目,科技创业园项目,农村创新创业园建设项目等。

第三节 提升“教育原州”质量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强化校园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与配套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同步进行,新建公办幼儿园13所。实施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增效工程,新建2所小学、3所中学,新增学位8640个,彻底消除大班额,切实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深化集团化、一体化办学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前、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饮水、供暖、厕所改造工程,全域推进中小学幼儿园老旧校舍、食堂、安全设施更新和维修,实施第五中学教学楼改建和黄铎堡学校宿舍楼建设项目,新建职业教育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持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和校中园营养改善计划。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监督考核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增加公费师范生、农村特岗教师、中小学事业编教师招聘数量,扩大政府购买公办幼儿园教师力度,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推动教师终身学习。规范校(园)长选拔任用机制,加强综合考核评价,激发办学活力,培养一批专家型校(园)长。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健全教师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年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师绩效激励机制。开展教师减负专项整治,明确教育惩戒权,提高教师地位,切实维护师道尊严。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促进各级教育内涵式发展。学前教育。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学前教育一年毛入园率保持100%水平。大力发展托育教育,建设03岁托幼示范园。义务教育。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快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教育。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打造校际间教研教学共同体,强化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兴建职业教育中心,强化优势专业建设,开设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专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推行定向式、订单制培养,促进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特殊教育。加强普特结合,推进教育融合发展,健全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群体教育服务体系。

三、提升校园数字化水平

依托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推进校园网络扩容提速,加快5G进校园,实现城乡学校有线、无线双网全覆盖。加快教学终端配备,推进原州数字学校建设,构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的终身学习支持系统。依托互联网+在线课堂平台,推进教育联合体建设,深化名校+分校”“城市带农村多种模式,打造一批同步课堂、专递课堂优质品牌,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输送。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加快建设智慧教室、VR/AI教室、机器人教室、创新实验室、创客教室等人工智能教室,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原州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数据库、学校运营维护数据库、教育管理决策数据库,实施原州区电子学生证项目,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应用、教学质量监测、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科研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系统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数字校园全覆盖,高水平创建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建共享示范(县)区。

四、振兴发展体育事业。

围绕便民惠民,实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体育馆1个,体育场1个,新建原州区体育公园,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推动乡镇、行政村农民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实施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原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三中等6所中学风雨操场,改造60所中小学运动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利用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建设中小型体育场所,推进固原海绵运动公园建设。结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鼓励建设水上乐园、休闲垂钓、滑雪滑冰、健身步道等休闲运动设施,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广泛开展各种球类、棋类、田径、体操、冰上运动等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培育组建民间体育运动协会团体,推进体育社团向城乡延伸覆盖。培育发展竞技体育,建设自治区级体育训练基地,培育 1-3 项具有优势的体育竞技项目。

专栏20  推进教体事业现代化行动

(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计划

实施第九中学等3所中学新建项目、第二十四小学等2所小学新建项目、13所公办幼儿园新建项目,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饮水、供暖、厕所改造工程,中小学老旧校舍、食堂和安全设施更新和维修工程,职业教育中心新建项目、0到3岁托幼示范园建设项目、农村幼儿园幼儿营养改善计划等。

(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实施校际间教研教学共同体项目3个以上),“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区项目(包含校园网扩容提速、“优质资源班班通”、“名校+分校”“城市带农村”等教育联合体建设,原州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校园安全示范校创建),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等项目。

(三)体育振兴工程

实施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包含原州区第三中学等 6 所学校风雨操场建设项目、60所中小学运动场改造项目),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新建项目,原州区体育公园项目,固原海绵运动公园建设项目等。

第四节  打造“健康原州”品牌

一、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医联体建设为重点,以公平可及为目标,围绕分级诊疗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人民医院改扩建,推进脑卒中心、心脏介入中心建设,提高县域医疗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处置水平,扩大薄弱领域服务资源,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加强分工合作,推进体系整化,以系统连续为导向,围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上下联动、急慢衔接,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医疗联合体为平台,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力争有2-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能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隔离医学观察病区,有1-2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实现全覆盖,传染病防控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均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全区乡村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实现群众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畅、体验更舒适,主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先进地区水平。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增强基层首诊吸引力。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医药诊疗服务进社区,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大力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改善计划,集中采购急需医疗设备,逐步淘汰运行超过报废期的仪器设备。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队伍老化问题,创新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实施医师素质、医疗质量双提升行动,落实、完善补偿、养老和培养培训政策,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到2025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5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协同推进三医联动综合改革,落实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和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医保,推进药品招标采购改革,运行好招采合一阳光采购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构建原州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重点实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医废处理基础设施等项目。鼓励社会办医,落实社区诊所等小型医疗机构享受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康复医疗、健康护理、健康体检等健康机构连锁化、集团化运营。强化执法监管,配齐卫生执法队伍,推进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加快健康原州建设

实施原州区互联网+健康信息化建设平台建设,普及电子健康码,促进电子健康码与电子社保卡融合,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就医服务、医疗报销服务等领域一卡(码)通。健全人民医院远程诊断中心功能,将150个行政村纳入县域医联体全域医疗健康信息专网,便捷提供预约诊疗、远程诊疗、在线处方、送药上门等服务。建成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超声诊断和互联网专家诊疗平台,支持依托正规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健康咨询和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强化城乡居民健康教育,新建健康教育基地,加快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城乡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积极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

四、构建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大力推广融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嵌入式就近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若干城市新养老服务示范社区。巩固传统居家养老,将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完善老年人点餐、配餐、送餐服务。扩大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公建民营比重,推动中心城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川区乡镇重点建设标准化养老院,山区乡镇重点建设农村幸福院和农村老饭桌,到2025年完成中河乡老年养护院、100个农村老饭桌建设,乡镇因地制宜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深度推进医养结合,引导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鼓励增设护理站、医务室等设施。到2025年,每万人口拥有护理型养老床位数到36张,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4岁。

专栏21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行动

(一)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原州区人民医院官厅镇分院(“平战结合”医院)建设项目,原州区疾控中心实验综合楼建设项目,原州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原州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原州区人民医院提标扩能建设项目,原州区基层卫生提标扩能建设项目,原州区康养医院提标扩能建设项目,原州区医疗保障服务用房建设项目等。

(二)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原州区托育中心建设项目、原州区“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十四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原州区体检中心建设项目、原州区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项目等。

(三)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原州区人民医院医养中心建设项目、中河乡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农村老饭桌项目等。

第五节  丰富“诗书原州”底蕴

一、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进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强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化文明细胞创建,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全覆盖;培育和选树道德模范,建立道德模范礼遇机制,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品牌、增强功能定位,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二、全面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文化设施

充分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馆一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文化大院、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达标升级,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落实总分馆制,力争实现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全达标。促进广播电视设施数字化升级,建好用好区融媒体中心,建成覆盖全域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量化考核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利用水平,推动星级评定创建,不断提高服务基层群众能力,充分发挥文化服务体系效能。

三、推动优秀文化资源下沉

实施每年十场文艺表演下乡、一百场戏曲下乡、一千册优质图书下乡,十百千文化惠基层工程,即进一步充实基层文化专职干部、文化宣传员、图书管理员等文化队伍,培育一支乌兰牧骑式基层文化服务团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一个乡镇(街道)建设一支特色农民艺术团,一个村(社区)建设一支特色文化活动队,一个村(社区)打造一个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三个一创建工程,繁荣乡村社火游演、秦腔展演、群众书画、手工艺品展览、乡村文化旅游节、农民篮球运动会、元宵灯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面增强基层文化生产力。引导基层创作贴近农民实际、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文艺作品,繁荣基层文艺创作。

四、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资源

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做好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将28处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互联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实施固原古城遗址保护及环境整治利用工程,加快推进青石嘴红军长征战斗遗址、战国秦长城、开城遗址、北十里古城址、大营城址、黄铎堡古城保护设施建设和须弥山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展示力度,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振兴传统乡土文化,推动文化底蕴深、具备条件的乡村建设村史馆、民俗馆,编撰乡村史志,遴选一批具有潜力的村、镇打造文化特色乡村,保护好民族特色村庄村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育工程,建设原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览馆。

专栏22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行动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工程

实施乡镇(街道)及村(社区)综合文化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项目,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原州区文化馆、图书馆附属工程,原州区图书馆内部装饰及设备购置项目,原州区文化馆内部装饰及设备购置项目,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项目,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广播电视数字化升级项目等。

(二)文化惠民工程

实施“十百千”文化惠基层工程,“三个一”创建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乡村“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层文艺创作等。

(三)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

实施原州区青石嘴红军长征战斗遗址项目、固原市战国秦长城保护修缮工程,固原古城遗址保护及环境整治利用工程,北什里古城址保护及环境整治利用工程,固原大营城址保护及环境整治利用工程,战国秦长城北侧环境整治工程,红色文化展示保护项目,村史馆建设项目,长城遗址公园项目,开城安西王府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固原古城遗址抢险加固三期工程,须弥山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非遗”传承人培育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览馆项目等。

第六节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一、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继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健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扩大铁杆庄稼保参保率,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工作。普及推广使用掌上12333”我的宁夏”APP,提高养老待遇资格认证信息化水平。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新建原州区医疗保险服务中心,全面做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配合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生育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工作,强化医疗保障金监管。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建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乡镇(街办)、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实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力和机会。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力,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

二、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关爱体系

精准实施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群体、边缘易致贫人口和城镇失业人员纳入低保、救助范围,用准用好用足各项救助政策,实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不愁吃、不愁穿。对受因病因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深入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三年改造提升工程,增强供养服务设施长期照护功能,重点为特困人员、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托养服务。建立健全失业人员实名登记和定期联系制度,健全完善城乡低保渐退机制。建立健全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面向城乡适龄妇女开展乳腺癌、宫颈癌免费筛查。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健全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加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困境儿童保障制度。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强化采取保障性住房、棚改安置房、人才公寓、公租房租赁补贴、产业功能区配套住房等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满足各个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对棚户区改造居民通过安置补偿、新建安置房等方式有效改善居住条件,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和租赁补贴保障,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居住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针对本地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和引进人才,积极开发产业功能区配套住房、人才公寓,放开购房落户限制,促进各类群体安居乐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规范租赁中介服务,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专栏23  健全社会保障行动

(一)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原州区扶贫保险项目、原州区长城梁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原州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建设项目等。

(二)社会救助体系

实施原州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原州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三年改造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城镇低保失业家庭妇女“两癌”检查等。

(三)住房保障体系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产业功能区配套住房和人才公寓项目等。

第七节 推进青年事业发展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树立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坚持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青年就业见习促进计划,保障青年就业权力,促进青年充分就业,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青少年事务社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实施“青年文化精品工程”,促进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青年志愿者队伍,扩大基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纵深发展;保障青年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让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十三章  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平安原州建设水平

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平安原州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确保城乡社会生机勃勃、和谐稳定。

第一节  坚决守好政治安全生命线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制度安全、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分裂活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推进重大风险协同防控,落实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强化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严防宗教领域政治风险,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完善宗教治理体系,提高宗教治理能力,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强风险隐患立体化防控,巩固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成果,防范和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阻断经济领域风险传导,积极稳妥做好僵尸企业处置、金融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等重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维护水利、电力、油气、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全力防控网络安全风险,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展净网行动。

第二节 守好维护民族团结生命线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干部教育中,持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十进,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融入全区广大群众血脉,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网络宣传载体,创新利用文化馆、社区(村)文化广场和镇村文化大院等平台丰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演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彩故事。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延伸到基层社区的互联网宣传教育平台。

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开展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小手拉大手、民族团结故事大赛、民族健身操等活动,使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促进各民族搭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尊重少数民族区域文化、风俗习惯,营造自觉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以城镇社区为平台,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各类活动,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站点建设,在公共服务法律援助等方面做好服务管理,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成果,纵深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心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争创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区。推动全区在固原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第三节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突出抓好乡村、社区、校园、企业、社团、宗教六个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示范区。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管理、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机制,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村级自治组织运行,推广梅园小区自治示范点模式,推动城市小区按照章程设立业主委员会。深化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加强对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完善校园防控机制,促进校园良性治理。健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着力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辖区企业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依法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原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深化依法治区实践。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司法公正。制定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扎实推进民法典实施,推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健全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扎牢矛盾多元调解工作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三调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织密人民调解四张网,进一步发挥好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作用,实现矛盾不上交。到2025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完善调解、仲裁、裁决和复议、诉讼等机制,加强新时代信访工作,拓展网络信访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社区建设心理服务社会组织,支持成立心理健康服务协会,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实践课程,创新运用互联网+心理健康开展居民全生命周期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援助,完善正面引导、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机制,促进社会心理和谐。

建强社会治安防控网。推进城乡视频监控平台联网互通,推进网格化管理与雪亮工程系统融合,加强平安形势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健全全方位、立体化、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建立打击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长效机制。创新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偏远农村等重点地区和部位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社会风险。做好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工作,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扶持的帮扶机制,使矫正对象尽快融入社会。

第四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构建新型应急安全保障网。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完善综合减灾工程设施,加快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水库防汛应急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推进区级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对标创建工程,按照自治区安全生产标准,推进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建材等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整顿治理,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三级全覆盖,严格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完善食药安全监管体系。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疫苗安全为重点,依托互联网+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生产源头、冷链配送和安全追溯体系,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作、企业自律、社会参与、行业规范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高水平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区)。坚决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构建严密高效责任体系。建立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食品、药品监督检查员队伍。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建立重大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实施地产食品一品一码,加快生产、批发、连锁企业接入宁夏药品追溯监管系统,推动建立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建立健全食品药品从产地环境、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全链条的线上线下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提升城市消防安全能力。坚持以防火和应急抢险救援为中心,加快核心战斗力生成欧式转变,加快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转变,全面推动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创新发展。统一实施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队站、供水、通信、通道等纳入城镇化总体规划和城镇改造,将消火栓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加快补齐建成区消防设施短板,完善消防队站、供水设施布局。健全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消防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全力维护消防安全形势稳定。

第五节  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水平

深化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以养老、托幼、安防、警务、政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四个全覆盖,即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城乡社区一键报警系统全覆盖、中心城区小区托幼服务全覆盖。加强社区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家庭文明、家庭教育、家庭服务,将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弘扬好家风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评价考核。扩大智慧社区试点规模,在一期基础上,结合固原市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智慧社区二期工程,着力构建互联网+社会管理服务系统,系统集成智慧养老、智慧托幼、智慧配送、智慧缴费、智慧安防等功能,盘活健康体检一体机,提高便民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推动智慧政务延伸至社区,社区各类审批服务事项网络办理达到90%以上。到2025年,“1+N”(即1个指挥平台,N个智慧应用)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城乡社区覆盖率达25%

大力发展现代新型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搭建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人才及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新模式,开展三社联动示范社区创建行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志愿服务功能,培育社区环保、爱老敬老、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者服务组织,完善城乡社区末端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好爱心超市爱心志愿服务队,吸收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的志愿者充实到社区各类爱心志愿服务队,主动服务广大居民群众。

普及提升物业管理服务。健全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物业服务管理体制,促进物业管理服务普及化、优质化、专业化。对实施改造提升的老旧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支持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实行专业化物业服务管理。提高三无小区、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覆盖率。加强物业服务市场监督检查,整顿规范物业服务市场秩序,打造物业管理服务品牌,健全完善物业服务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专栏24  高水平建设平安原州行动

(一)新型应急安全管理

实施原州区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原州区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原州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项目、原州区水库防汛应急安全监测应用系统项目、原州区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监测及防治项目、原州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原州区自然资源信息化管理项目、原州区森林草原防火灭火设施建设项目、原州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对标创建工程、原州区消防队站和消防供水设施建设项目等。

(二)消防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原州区中心城区和7镇4乡消防设施补短板项目。

(三)“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工程

实施原州区“互联网+食品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原州区“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建设项目等。

(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原州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项目、原州区新时代“枫桥经验”项目、原州区新时代信访网络渠道建设项目、原州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原州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基层项目等。

(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

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十进”、民族团结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项目,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拓展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计划等。

第十四章  强化实施保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全面加强党对十四五规划的领导,推进新时代规划体系、规划机制改革,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建立规划中期、末期实施效果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我区十四五规划起到纲领性、基础性、指导性、约束性的规划调控作用目的。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加强各级党委(党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统一安排部署,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完善党委(党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贯彻落实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注重在基层、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基层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二节  强化规划衔接落实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专项规划要切实贯彻五年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明确目标任务,确保规划落实。细化落实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明确规划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考核体系,健全完善督查协调考核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解决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提高规划落实的执行力,彰显规划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加强项目组织实施

强化政策导向。根据五年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推动原州区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体系。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

加强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农村农业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建立项目库滚动实施机制。

统筹资金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投资。

第四节  完善规划监测评估

实施监督评估。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沟通机制,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人民群众的信息反馈机制。根据相关规定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广泛性和科学性。加强规划指标统计监测,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强化宣传引导。深入宣传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思路、目标及重点任务,着力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发挥融媒体中心、群众社团的宣传作用,侧重对我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及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典型事例的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调动公众参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集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规划。

名词解释

1.蔬菜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

2.“五优蔬菜基地:即品种优、基数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蔬菜基地。

3.“四个一林草产业示范工程:即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

4.“两品一标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5.中央厨房:即配餐配送中心,将原料制作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配送到各连锁店进行二次加热或者组合后销售给顾客。

6.“点菜式养老即精准对接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

7.“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8.施工工地“6100%”即施工现场围挡、进出道路硬化、工地物料蓬盖、场地洒水清扫保洁、车辆密闭运输、出入车辆清洗6100%防护。

9.生态银行:即以促进生物和生态事业发展为目的而经营信贷业务的银行,是把筹集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使之增值,然后再投入到生态建设领域作为保障。

10.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1.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涵盖了中国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

12.一网通办:是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13.“三权分置”、两权抵押: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

14.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5.“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6.医联体: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县级及县级以上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等组成医疗联合体。

17.三社联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会组织引入外部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社工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和全新社会动员机制。

18.雪亮工程:以三级综治中心为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综治工程。

19.“163”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固原市推出的以一门一窗一网通办、六多合一审批机制、三项服务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放管服改革措施。

20.“三治融合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21.“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22.“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23.“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4.“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5.“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26.“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枫桥经验

27.“三条生命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28.“四尘”“五水”“六废煤尘、烟尘、扬尘、汽尘;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

29.“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30.“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31.宅基地三权分置指的是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32.“三支一扶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

33.“掌上12333”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的官方移动端服务渠道,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建设,统一部署,具备社保账户查询、社保缴费、社保业务办理等功能。

34.“县管校聘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

35.“六个身边工程:是指围绕群众健身开展的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过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有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等六项工程。

36.“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  通俗地说即是: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

37.“嵌入式养老模式: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方式,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3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宗教场所。

39.民族团结教育十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宗教场所、进军(警)营、进家庭、进商贸和旅游景点、进两新组织。

40.提案“3322”工作法:政协提案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理清思路,运用三个清单指引委员撰写提案,为提高提案质量提供保障;要搭建平台,通过三次协商保证办理质量,提升委员认可度,实现办理提案和促进工作不断提升;要抓住关键,根据两次集中督办助推提案办结,不断增强提案办结率;要及时总结,利用双向评定巩固提案成效,切实促进全区提案质量和办理质量双提升

41.“水慧通平台:水慧通是宁夏水利公共应用平台附属的即时通讯软件,集成了水利系统全体职工间即时通讯和平台内的移动办公应用,实现了平台和移动办公的信息共享。

42.金融扶贫蔡川模式: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找准金融扶贫的切入点,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构建了银行+致富能人/合作社+农户的新型金融扶贫模式。

43.“两山”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来的科学论断,指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附件:

“十四五”投资项目计划说明

十四五期间,我区列入计划实施项目总数381个,投资总额约732.4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54个,投资总额约271.7亿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99个,投资总额约64.3亿元;基础设施项目92个,投资总额约228.8亿元;乡村振兴项目38个,投资总额约52.8亿元;社会民生项目98个,投资总额约114.8亿元。

计划实施项目分类、建设规模及内容等见固原市原州区“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固原市原州区“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统计汇总表

项目类别

数量(个)

投资额(亿元)

投资额占比

产业发展

54

271.7

37.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99

64.3

8.8%

基础设施

92

228.8

31.2%

乡村振兴

38

52.8

7.2%

社会民生

98

114.8

15.7%

总计

381

732.4

100%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2

第一节 “十三五”奋斗成果…………………………………2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阶段评估……………………………9

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环境综合判断……………………11

第四节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13

第二章 立足新阶段,奋进“十四五”擘画新蓝图…………15

第一节 指导思想…………………………………………15

第二节 发展原则…………………………………………16

第三节 发展目标…………………………………………17

第三章 担当时代新使命,在先行区建设中力争上游………21

第一节 在建设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上争上游…………21

第二节 在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上争上游…………21

第三节 在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上争上游…………22

第四节 在建设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上争上游…………23

第五节 在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上争上游…………24

第四章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25

第一节 突出创新重点……………………………………25

第二节 培育创新主体……………………………………25

第三节 壮大创新力量……………………………………26

第四节 完善创新机制……………………………………27

第五章 加快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8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28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36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0

第四节 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51

第六章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布局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53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53

第二节 构建现代水网体系………………………………54

第三节 建设高效能源设施………………………………55

第四节 健全信息网络体系………………………………57

第五节 完善环境保护设施………………………………58

第七章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59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59

第二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61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62

第四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64

第八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67

第一节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67

第二节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68

第三节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68

第九章 主动融入新格局,增强发展协同性和高效率………71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71

第二节 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71

第三节 大力促进消费升级………………………………72

第四节 不断拓展投资空间………………………………72

第十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74

第一节 持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74

第二节 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76

第三节 持续深化闽宁协作………………………………77

第十一章 坚持生态绿色优先,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78

第一节 释放生态富民活力………………………………78

第二节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79

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81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82

第十二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84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84

第二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84

第三节 提升“教育原州”质量…………………………87

第四节 打造“健康原州”品牌…………………………91

第五节 丰富“诗书原州”底蕴…………………………94

第六节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96

第七节 推进青年事业发展………………………………99

第十三章 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平安原州建设水平100

第一节 坚决守好政治安全生命线……………………100

第二节 守好维护民族团结生命线……………………101

第三节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102

第四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104

第五节 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水平…………………105

第十四章 强化实施保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108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08

第二节 强化规划衔接落实……………………………109

第三节 加强项目组织实施……………………………109

第四节 完善规划监测评估……………………………110

名词解释………………………………………………………111

附件:“十四五”投资项目计划说明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区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954-2040366 电子邮件:yzqxxzx@163.com

宁ICP备10000747号    网站标识码:640402000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