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640421001/2017-43790 | 发文时间 | 2017-10-10 |
发布机构 | 原州区自然资源局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标 题: | 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规划(2016-2020年) |
前 言
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霜冻、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近年来,在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天保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带动实施下,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林地面积明显增大,林草覆盖度显著增加。但由于我区造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资金不足,加之年均降水量稀少、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发、造林立地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我区造林难度大、成效不高,未成林转化率低,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
为切实提升我区造林科学化水平,提高未成林地转化率,巩固造林质量成效,保证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根据《自治区林业厅关于做好精准造林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宁林(办)发【2016】7号)文件要求,2016年元月,原州区林业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原州区精准造林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涉及原州区境内的11个乡镇和16个国有林场,规划重点是对本区域现有能够造林的宜林地、补植能够有效转化成林的未成林地以及采取有效措施造林能够成林的林地进行规划,规划内容包括精准小班划分、整地模式、树种选择、栽植模式、抚育管护等技术和措施,规划造林总面积44167.49公顷,其中:新造林21622.44公顷、补植补造22545.05公顷。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为准确把握原州区精准造林规划方向,明确精准造林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及技术措施,本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宁夏精准造林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精准造林规划编制提纲》等技术规定,结合《宁夏林业“十三五”规划》、《原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固原市原州区林业“十三五”规划》,以原州区“林地一张图”和2015年森林覆盖率调查数据为本底,通过精准调查分析原州区林业资源现状、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原州区精准造林规划(2016-2020年)》,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林业资源现状
1、林地资源现状及分布特点
(1)林地资源现状
原州区林地总面积118553.33公顷,其中:有林地7179.58公顷;疏林地281.61公顷;灌木林31406.62公顷;未成林地32747.94公顷;宜林地46685.86公顷;苗圃地512.6公顷;辅助生产林地20.7公顷。森林覆盖率14.02%(见表1-1)。
表1 各类林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地 类 | 面 积 | 所占比例(%) |
合计 | 118553.3 | 100.00 |
有林地 | 7179.58 | 6.06 |
疏林地 | 281.61 | 0.24 |
灌木林地 | 31406.62 | 26.49 |
未成林造林地 | 32747.94 | 27.62 |
苗圃地 | 512.6 | 0.43 |
宜林地 | 46685.86 | 39.38 |
辅助生产用地 | 20.7 | 0.02 |
(2)分布特点
原州区林地总面积118553.3公顷,其中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面积52461.7公顷,主要分布在开城、张易、中河3个乡镇及水沟、青石、西海子、贺家湾、叠叠沟、东马场、蝉塔山、赵千户、马东山、红庄10个国有林场;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面积58073.9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川、官厅、寨科、炭山、三营、头营、彭堡、黄铎堡8个乡镇及沈家河、东岳山、马渠、古树、石砚子、塌山5个国有林场;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农田防护林面积8017.7公顷,主要分布在三营、头营、彭堡、黄铎堡、开城、官厅6个乡镇的部分区域。
有林地面积7154.39公顷,分布在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3617.46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50.39%,其中43%的面积分布在水沟、青石、西海子、叠叠沟、东马场、蝉塔山、赵千户、马东山、红庄9个国有林场,优势树种为油松、落叶松,郁闭度均达0.5以上;分布在东部黄土丘陵区2041.01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8.43%,优势树种主要为杏树、柳树;分布在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1521.11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1.19%,优势树种为榆树、柳树、刺槐。
灌木林地面积31406.62公顷,分布在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10851.97公顷(其中天然灌木林6732.3公顷),占灌木林地面积的34.55%,优势树种为山桃、沙棘、虎榛子等;分布在东部黄土丘陵区20129.26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4.09%,优势树种主要为山桃、柠条,其中柠条占灌木林面积的60%以上;分布在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1521.11公顷,占灌木林地面积的1.36%,优势树种主要为枸杞。
2、未成林地和宜林地现状及分布特点
原州区未成林地、宜林地总面积79433.8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67%。由此反映出原州区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成林转化率低的现状,同时原州区宜林地大多立地条件差,难以进行造林,今后林业生态建设中,新造林地不足,补植补造任务重。
(1)未成林地
原州区未成林地32747.94公顷,通过对原州区未成林地在时间和地域空间分布的分析,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未成林地林木生长量小,转化成林期限长。原州区现有的未成林地造林年度在“十一五”以前的(10年以上)为15383.77公顷,占未成林地面积的47%;造林年度在“十一五”期间的(5—10年)有5035.4公顷,占未成林地面积的15.4%,造林年度在“十二五”期间的(1—5年)为12328.77公顷,占未成林地面积的37.6%。且通过调查分析,“十一五”以前造林地未成林地成林转化率为10%,“十一五”期间造林地未成林地成林转化率为40%,“十二五”期间造林地未成林地成林转化率为0。平均转化率为15%,平均转化年限为13.5年,年均转化率为1.1%左右。
二是降水量在350mm以下的区域未成林地比例大,转化成林难度大。分布在降水量大于350mm的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的面积为9701.2公顷,占未成林地面积的29.62%;分布在350mm以下的东部黄土丘陵区21379.59公顷,占未成林地面积的65.29%;分布在有补水条件的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1667.15公顷,占未成林地面积的5.09%。总体来看,由于我区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林木病虫鼠害危害严重、抚育管护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林木保存率偏低,一次造林需进行多次补植、补植后林木长势不均、参差不齐,林木生长量小。一般常规造林,造林后转化成林得10—15年时间,郁闭成林难度大。特别是东部黄土丘陵区部分区域,年均降水量多在300mm左右,造林主要选用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树种,由于生长量小,大多形成“小老头树”,灌木覆盖度永远达不到30%以上。
三是单位面积保存株数偏低,需要补植补造的苗木数量大。原州区现有32747.94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单位数保存率在41—65%的面积为26238.5公顷,占未成林地总面积的80%,这些面积需通过补植补造才有转化成林的可能。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未成林地的补植将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
三是未成林地逆转现象严重。通过对现有未成林地面积与相应造林年度造林总面积对比分析,造林5—10年后转化成林的面积占15%;保持未成林现状的面积占40% ;退化逆转为造林失败地的面积占45%。造林后将近有一半的未成林造林地发生逆转为造林失败地。
(2)宜林地
原州区宜林地46685.8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9.38%。分布在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20848.11公顷,占宜林地面积的44.66%;分布在东部黄土丘陵区25837.75公顷,占未成林地面积的55.34%。位于六盘山外围区的宜林地,由于大部分面积分布在土层较薄、植被稀少的阳坡、半阳坡区域,造林立地条件极差;位于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宜林地,大部分面积分布在土壤侵蚀严重的荒沟内,造林难度大。因此适宜我区新造林的宜林地面积仅为21673.33顷,占宜林地总面积的46.42%。
(二)立地类型划分
根据本次造林区自然概况及立地条件,将造林区共区划为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山顶梁峁;东部黄土丘陵区河川谷地,台塬坡地,梁峁顶部,干旱区黄土台地;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共8个立地类型。
(三)精准评价
1、转化成林造林地来源分析
据2006年原州区二类调查数据统计,2005年底原州区森林覆盖率为8.4%。据原州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2015年原州区林地补充调查数据统计,2015年底原州区森林覆盖率为14.02%。由以上统计数计看出,“十一五”至“十二五”10年期间,原州区森林面积增加了15507.45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62%,年均增长0.562%。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贡献率最大的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退耕地造林,贡献率为62.9%;其次是大苗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十三五”期间成林转化率评价
“十三五”原州区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为20.64%,新增森林面积18227公顷,森林覆盖率年均递增1.3%,提高6.6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常规新造林是不能转化为成林的。根据原州区未成林地转化成林现状,现有未成林地到“十三五“末有望成林面积为1351.33公顷,占未成林地面积的4.12%,原州区森林覆盖率在”十三五“末仅提高0.49个百分点。
3、精准造林措施评价
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每年按一定比例对现有单位面积苗木保存率在41—65%的22545.05公顷未成林地应用同规格苗木进行补植造林,补造后未成林地转化成林面积有望达到16007公顷,森林覆盖率在”十三五“末提高5.8个百分点。
在“十三五“末原州区要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64%这一目标,紧紧靠未成林地自然转化成率是达不到的,对现有未成林地常规性补造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要实现“十三五”森林覆盖率达到20.64%的建设目标,不但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实施的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退化防护林改造等林业重点项目工程,而且要加大地方投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在立地条件较好、水源充足的区域大面积实施大苗造林,实现造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建设目标。为实现原州区“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20.64%的建设目标,我区紧紧围绕自治区提出的“精准造林”思路,抽调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原州区不同区域、不同立地件的未成林和宜林地,按照精准小班划分、整地模式、树种选择、栽植模式、抚育管护等“六精准”的造林要求,编制了精准造林规划,每年必须规划3.3万亩的大苗未成林地补植和新造林,才能确保了原州区“十三五”建设目标的实现。
4、综合评价与不利因素
通过精准造林小班现状调查与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原州区适宜造林的宜林地21622.44公顷(已勾绘面积14811.75公顷,待定面积6810.66公顷),需要补植补造的未成林地22545.05公顷(含大苗补造9223.66公顷),通过补植补造可以转化成林的未成林地16007公顷。规划划实施大苗新造林1428.7公顷(已勾绘面积548.83公顷,待定面积879.87公顷)。
“十三五”期间,尽管我区按照精准造林规划的要求,提出了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从造林到成林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明确了成林转化方向,但由于受气候干旱、自然灾害、建设资金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十三五”末20.64%的森林覆盖率目标也会大打折扣。一是国家、自治区及地方政府对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资金配套不到位;二是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原州区大多造林区域水源不足,造林补水困难,严重影响造林成效及成林转化率。三是部分未成林地造林树种单一,林木生长缓慢,特别是东部黄土丘陵区未成林地树种多为柠条林,林地土壤水分含量低,影响补植补造建设成效,导致未成林地不能有效转化。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以“建设绿色原州、创建生态宜居家园”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我区造林绿化水平为主线,以切实提高我区森林覆盖率为核心,针对原州区不同区域、不同降雨量、不同立地条件的未成林和宜林地,按照精准造林的要求,精准小班划分、整地模式、树种选择、栽植模式、抚育管护等扶术和措施,建立从造林开始一直到转化成林的管理机制。通过推行精准造林体系,切实提高造林成效和未成林转化率,实现“十三五”末原州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64%的建设目标,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原州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坚持从我区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谋划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推出精准造林的“组合拳”,实现我区林业发展的新跨越。
2、坚持创新原则
坚持用创新思维来冲破传统观念,对林业建设中存在未成林转化率低、新造林成效不高、营林管护措施未跟进等主要问题,谋划推进精准造林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在营造林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实招。
3、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总结林业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按照全区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及立地类型,将适地适树、多树种搭配造林原则贯穿精准造林全过程。
4、坚持科学规划原则
坚持以《自治区林业厅关于做好精准造林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原州区“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建立规划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明确、技术精措施得力、保障措施有力、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统一衔接的精准造林规划体系。
5、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宏观管理的主导作用,完善落实相关政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工程项目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及协调配合,集中使用财力、物力、人力。加大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及公众广泛参与精准造林工程。
(三)规划目标
“十三五”期间,原州区规划精准造林44167.49公顷,其中:新造林21622.44公顷、补植补造22545.05公顷。规划大苗新造林1428.7公顷。通过全面推广精准造林体系,新增森林面积18227公顷,其中未成林地通过自然转化及大苗补造的措施转化成林面积17358.3公顷,新造林(主要指大苗)转化成林的面积868.7公顷。到“十三五”末,使原州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64%,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I5年,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
三、规划布局
原州区规划精准造林44167.49公顷,其中:新造林21622.44公顷、补植补造22545.05公顷。精准造林按区域布局详见表2:
表2 各类造林按区域布局统计表
单位:公顷
造林区域 | 合计 | 新造林 | 未成林地 补植补造 | ||||||
小计 | 勾绘面积 | 待定新造林 | |||||||
| 其中大苗造林 |
| 新一轮退耕还林 | 其中大苗造林 |
| 其中大苗造林 | |||
合计 | 44167.49 | 21622.44 | 14811.75 | 548.83 | 6810.66 | 2637.33 | 879.87 | 22545.05 | 9223.66 |
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 | 14738.75 | 6040.16 | 6040.16 | 450.97 |
|
|
| 8698.59 | 5203.55 |
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 | 22204.28 | 8663.06 | 8663.06 | 97.86 |
|
|
| 13541.22 | 3867.9 |
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原区 | 413.38 | 108.53 | 108.53 |
|
|
|
| 304.85 | 152.21 |
(一)新造林
1、宜林地新造林
“十三五”期间,规划新造林21622.44公顷,其中:炭山乡1626.74公顷,三营镇849.75公顷,黄铎堡镇331.84公顷,寨科乡721.09公顷,头营镇1488.56公顷,官厅镇1087.41公顷,彭堡镇112.72公顷,中河乡13.8公顷,河川乡126.08公顷,开城镇103.15公顷,张易镇334.44公顷,马渠林场2214.04公顷,蝉塔山林场516.04公顷,马东山林场398.85公顷,古树林场233.74公顷,赵千户林场617.52公顷,东岳山林场95.58公顷,叠叠沟林场1333.83公顷,红庄林场426.97公顷,东马场360.08公顷,西海子林场576.12公顷,水沟林场306.95公顷,贺家湾林场121.41公顷,青石嘴林场869.09公顷。
2、新一轮退耕还林
“十三五”期间,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2637.33公顷,其中:开城镇1550.66公顷,中河乡370.67公顷,官厅镇440公顷,头营镇26.67公顷,寨科乡249.33公顷。
3、待定新造林
规划待定新造林6810.64公顷,其中大苗造林879.87公顷。
4、大苗新造林
“十三五”期间,原州区共规划大苗新造林1428.7公顷,其中已确定面积548.83公顷,待定大苗造林879.87公顷。大苗造林主要规划在立地条件较好、水源地较近,交通便利的区域,确保大苗造林建设成效。
(二)未成林地补植补造
“十三五”期间,规划未成林地补植补造22545.05公顷(大苗补植共9223.66公顷,已确定大苗补植地块的1759.66公顷),其中:炭山乡2100.86公顷,三营镇981.9公顷,黄铎堡镇505.91公顷,寨科乡1074.56公顷,头营镇1781.39公顷(大苗补植204.84公顷),官厅镇4547.57公顷(大苗补植546.77公顷),彭堡镇487.12公顷(大苗补植47.15公顷),中河807.91公顷,河川乡1232.14公顷,开城镇92.39公顷(大苗补植66.94公顷),张易镇1421.22公顷(大苗补植163.35公顷),马渠林场482.55公顷,石岘子林场198.41公顷,蝉塔山林场395.66公顷,马东山林场12.37公顷,古树林场498.92公顷,赵千户林场708.95公顷,东岳山林场1438公顷(大苗补植1241.51公顷),叠叠沟林场80.59公顷,红庄林场1266.12公顷(大苗补植34.1公顷),东马场1033.89公顷(大苗补植138.55公顷),西海子林场632.06公顷,水沟林场32.04公顷,贺家湾林场206.04公顷,青石嘴林场526.48公顷(大苗补植13.6公顷)。
四、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十三五”期间,原州区规划精准造林44167.49公顷,其中:新造林21622.44公顷、补植补造22545.05公顷。
规划新造林中,勾画面积14811.75公顷,占规划新造林总面积的68.5%;待定造林面积6810.66公顷,占规划新造林总面积的31.5%(其中含新一轮退耕还林2637.33公顷)。
规划新造林中大苗新造林1428.7公顷,占规划新造林面积的6.6%;规划未成林地补植补造中大苗补植9223.66公顷,占未成林地补植补造面积的40.9%。大苗造林区主要位于立地条件较好、距水源地较近、管理方便的区域。
(一)新造林
新造林21622.44公顷(其中勾绘面积14811.75,待定面积6810.66公顷),按造林方法分,全为人工造林。
按立地类型分: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阳坡、半阳坡造林面积2146.67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9.9%;阴坡、半阴坡造林面积2460.16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11.4%;山顶梁峁造林面积1433.33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6.6%。
东部黄土丘陵区河川谷地造林面积580.4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2.7%;台塬坡地造林面积2884.86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13.3%;梁峁顶部造林面积1732.6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8%;干旱区黄土台造林面积3465.2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16%。
(二)未成林地补植补造
未成林地补造22545.05公顷,按立地类型分:
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造林面积8698.59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38.6%;
东部黄土丘陵区造林面积13846.07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61.4%;
五、进度及安排
原州区规划新造林21622.44公顷(大苗造林1428.7公顷),未成林地补植补造22545.05公顷(大苗补造9223.66公顷)。其中:
2016年新造林3652.35公顷(大苗造林96.7公顷),未成林地补植补造4523.63公顷(大苗补造1759.66公顷)。
2017年新造林3939公顷(大苗造林333.33公顷),未成林地补植补造6754.24公顷(大苗补造1866公顷)。
2018年新造林3546.09公顷(大苗造林333.33公顷),未成林地补植补造4512.46公顷(大苗补造1866公顷)。
2019年新造林4466公顷(大苗造林333.33公顷),未成林地补植补造4507.42公顷(大苗补造1866公顷)。
2020年新造林6019公顷(大苗造林333.33公顷),未成林地补植补造2247.2公顷(大苗补造1866公顷)。
各年度建设任务详见表3:
表3 各年度建设任务安排表
单位:公顷
造林年度 | 总计 | 新造林 | 未成林地补植补造 | ||
| 小计 | 其中大苗造林 | 小计 | 其中大苗补造 | |
合计 | 44167.49 | 21622.44 | 1428.7 | 22545.05 | 9223.66 |
2016年 | 8175.98 | 3652.35 | 96.7 | 4523.63 | 1759.66 |
2017年 | 10693.24 | 3939 | 333.33 | 6754.24 | 1866 |
2018年 | 8058.55 | 3546.09 | 333.33 | 4512.46 | 1866 |
2019年 | 8973.42 | 4466 | 333.33 | 4507.42 | 1866 |
2020年 | 8266.23 | 6019 | 333.33 | 2247.2 | 1866 |
六、技术方案
(一)宜林地造林技术方案
1、林种设计
根据建设任务,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林种规划为水源涵养林,东部黄土丘陵区林种规划为水土保持林,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林种规划为农田防护林、护路林。
2、树种选择及树种配置
(1)种苗选择
树种选择要根据造林地的立地类型及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在此基础上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适当引进适生树种,推广应用容器苗。“十三五”期间原州区精准造林主要选择以下栽植树种:
针叶树:云杉、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等;
阔叶树:河北杨、国槐、刺槐、旱柳、五角枫、香花槐、香花槐、白蜡、垂柳、漳河柳、白桦、红桦、文冠果、火炬树等;
灌木树种:山桃、榆叶梅、连翘、丁香、沙棘等。
(2)树种配置模式
选用以上造林树种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进行块状、带状、组团式近自然林配置。其中针叶树栽植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30%,阔叶树栽植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30%,灌木栽植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40%。
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
主要选用云杉、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国槐、柳树、火炬等阔叶树及山桃、丁香等灌木树种,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进行块状、带状、组团式近自然林配置。其中针叶树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40%,阔叶树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20%,灌木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40%。各树种配置具体为:
阳坡、半阳坡:乔灌混交林:6乔木+4灌木
阴坡、半阴坡:针阔混交林:7针叶林+3阔叶树
山顶梁峁:灌木林:10灌木
东部黄土丘陵区
主要选用云杉、油松、樟子松、柳树、刺槐、火炬、文冠果、山桃、丁香等造林树种,采用鱼鳞坑、栽植穴等整地方式,进行块状、带状配置。其中针叶树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10%,阔叶树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50%,灌木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40%。具体为:
河川谷地:阔叶林:6乔木+4灌木
台塬坡地:生态经济林:10文冠果
梁峁顶部:灌木林:10灌木树
干旱区黄土台地:灌木林:10柠条
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
主要选用云杉、油松、柳树、刺槐等造林树种,采用鱼鳞坑、栽植穴等整地方式,进行行间配置。其中针叶树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30%,阔叶树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70%。
3、整地
整地方式:鱼鳞坑整地
整地时间:2春夏秋季整地,以汇集雨水,增加地墒,提高造林成活率。
整地规格:大苗栽植时,要求鱼鳞坑口径为120cm×100cm,在鱼鳞坑中间挖宽50cm,深50cm的坑,将挖出的死土培埂,活土回填沟内。反坡15°,坑间密度3×3m,即74穴/亩,沿水平线呈“品”字形排列。
小苗栽植时,要求鱼鳞坑口径为80cm×60cm,在鱼鳞坑中间挖宽30cm,深30cm的坑,将挖出的死土培埂,活土回填沟内。反坡15°,坑间密度2×2m,即167穴/亩,沿水平线呈“品”字形排列。
4、造林
造林方式:植苗造林
造林密度:大苗造林株行距为3×3m,密度为74株/亩;小苗造林2×2m,密度为167株/亩。
混交比例:针叶树、阔叶树、灌木比例为:4:2:4,其中:六盘山外围区针叶树、阔叶树、灌木比例为5:2:3,东部黄土丘陵区针叶树、阔叶树、灌木比例为3:3:4。
造林时间:每年的春、秋两季。
造林技术:如下
阔叶大苗栽植:栽植深度比苗木原根茎深20cm以上,栽植时将苗木置于穴内,确保根系舒展、树体直立、排列齐整自然,且要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栽植后要及时浇透水,并进行覆膜、定杆,用膜护顶,刷漆、涂白。
针叶大苗栽植:栽植深度比苗木原根茎深10cm以上,栽植时将苗木置于穴内,确保根系舒展、树体直立、排列齐整自然,且要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栽植后要及时浇透水,并要将苗扶正。
小苗栽植:栽植深度比苗木原根茎深5cm以上,栽植时将苗木置于穴内,确保根系舒展、树体直立、排列齐整自然,且要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栽植后要在苗木根茎处围一小土堆,以防鼠兔危害。
柠条种植:柠条在5-7月份雨后或墒情较好时进行播种,播种时,在带子田外沿挖长20cm、宽20cm的播种穴,每穴投种10-15粒,覆土3-4cm。
5、抗旱造林技术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中应推广应用集流整地、ABT生根粉、泥浆蘸根,截杆深栽,栽后在苗木根茎处围土堆防鼠免危害等抗旱造林技术。特别是在油松大苗栽植时,采用埋设网片的方式将苗木根部进行物理空间隔离,达到防治鼢鼠的效果。
6、抚育管理
补植补造:对造林成活率不足85%时,或虽达到85%以上而成块状死亡的,规划在造林后的一年内进行全面补植。补植时要经过局部整地,选用同龄、同级大苗精心栽植。
幼林抚育:要针对不同造林地的实际情况,加强造林地松土、锄草、补灌等幼林抚育,所有造林地设计连续抚育3年,每年抚育2次,抚育措施为松土、除草及水毁工程修缮。栽植的大苗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进行补灌,每年至少补灌两次,连续补灌3年。
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对新造林地要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合理利用生物、农业、化学、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方法,加强林木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是要采取生物、物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鼢鼠的防治。
7、护林防火
要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加强新造林地护林防火工作,建立健全森林防火体系,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建立防火队伍。以各乡镇林场管护人员为主建立一支兼职的扑火队伍,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全部或部分人员进行扑火技术的培训,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集结迅速、出动及时、能打硬仗的扑火队伍,努力实现扑火队伍专业化。在重点防火区安装无线电台,装配对讲机,配置灭火器及交通工具,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及时与县防火办取得联系,尽快控制火灾蔓延。
加强防火法规、防火知识、防火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加强《森林防火条例》及配套法规的宣传活动,张贴防火标语,召开防火群众大会,提高群众火险意识,严禁在林区和林区附近携带火种,制定和完善防火预案,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形成“群防群治”的护林防火体系,充分发挥联防作用。定期召开护林防火联防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应急协调指挥能力。各工作人员需定期进行防火知识和灭火技术培训,提高防火业务素质。
强化组织管理,严格值班制度。在防火期间,防火办与各有关乡(镇)政府、林场行政一把手签定责任书,建立防火机构,设置防火专线电话,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并有领导带班,尤其在节假日更要提高警惕,值班到岗,严格巡护。防火期间要严肃火警、火灾报告制度,火警发现后2小时、火灾发生1小时之内报告县防火办。
严格入林人员和车辆管理。进入林区的人员,必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核发的进入林区证明。从事林副业生产的人员,应到当地指定的区域内活动,选择安全地点用火,在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用火后必须彻底熄灭余火。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作业和通过林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必须安设防火装置,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严防漏火、喷火和机车闸瓦脱落引起火灾。
(二)未成林地补植补造
1、树种选择及树种配置
(1)种苗选择
针叶树:云杉、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等;
阔叶树:刺槐、漳河柳、桦树、山杏、榆树、火炬树等;
灌木树种:山桃、丁香、沙棘等。
(2)树种配置模式
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主要选用云杉、油松、落叶松、樟子松、桦树、山杏、山桃、丁香等树种,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进行块状、带状配置。阳坡、半阳坡配置油松、樟子松、山桃等树种;阴坡、半阴坡配置落叶松、云杉、山杏、桦树、丁香、沙棘等树种。针叶树补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50%,阔叶树补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20%,灌木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30%。
东部黄土丘陵区:主要选用油松、樟子松、漳河柳、刺槐、山杏、文冠果、火炬、榆树、山桃、丁香等造林树种,采用鱼鳞坑、栽植穴等整地方式,进行块状、带状配置。阳坡、半阳坡配置文冠果、火炬、山桃等树种;阴坡、半阴坡配置油松、樟子松、山杏、刺槐、丁香等树种;沟道配置漳河柳、刺槐、榆树等树种。针叶树补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10%,阔叶树补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50%,灌木栽植面积占造林面积的40%。
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主要选用云杉、油松、柳树、刺槐等造林树种进行行间配置。
2、整地
补植时整地方式以鱼鳞坑整地为主,具体方法同上。
3、造林
造林密度:按照初植设计补植,补植后大苗造林密度为74株/亩;小苗造林密度为167株/亩。
造林时间:每年的春、秋两季。
其他技术措施同上。
七、投资概算
(一)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总投资75594.02万元,其中:
1、新造林费35168.19万元
整地费7940.42万元
苗木费19265.74万元
栽植费3690.27万元
中耕除草等抚育管护费2646.8万元
林木有害生物防治费1624.96万元
2、未成林地补植补造费40425.83万元
整地费9127.51万元
苗木费22145.96万元
栽植费4241.97万元
中耕除草等抚育管护费3042.5万元
林木有害生物防治费1867.89万元
(二)分年度投资
2016年投资9482.84万元
2017年投资17669.52万元
2018年投资15219.51万元
2019年投资16521.65万元
2020年投资16700.5万元
工程造林分年度投资详见表4:
表4 各工程造林分年度投资表
单位:万元
造林年度 | 总计 | 新造林 |
| 未成林地补植补造 | ||||
小计 | 六盘山土石山区 | 东部黄土丘陵区 | 小计 | 六盘山土石山区 | 东部黄土丘陵区 | |||
| ||||||||
合计 | 75594.02 | 35168.19 | 12553.74 | 22614.46 | 40425.83 | 14745.32 | 25680.51 | |
2016年 | 9482.84 | 3962.21 | 2572.64 | 1389.57 | 5520.63 | 3584.51 | 1936.12 | |
2017年 | 17669.52 | 7011.68 | 2243.13 | 4768.55 | 10657.85 | 3409.59 | 7248.26 | |
2018年 | 15219.51 | 6455.98 | 2060.58 | 4395.40 | 8763.53 | 2797.09 | 5966.44 | |
2019年 | 16521.65 | 7762.65 | 2480.84 | 5281.81 | 8759 | 2799.26 | 5959.74 | |
2020年 | 16700.50 | 9975.68 | 3196.56 | 6779.12 | 6724.83 | 2154.87 | 4569.961 |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专门成立由林业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造林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杨 荣(林业局局长)
副组长:王 伟 林业局书记、副局长
柳志勇 林业局副局长
成 员:杨民益 林业局总工
赵 骥 综合股股长
李永安 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李遇春 林业总场场长
李继光 林木检疫站站长
穆宏剑 林政执法大队队长
李 卓 局办公室主任
张志杰 财务股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股,主要负责做好造林地块的落实、小班区划、方案编制、工程招标、检查验收等工作。
局办公室主要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
财务室要做好造林资金筹措、落实及兑付。
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总场要依据原州区精准造林规划,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辖区内造林任务,做好新造林地除草、松土、补植、补灌等抚育工作。
林木检疫站要切实做好新造林区域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特别是鼢鼠、野兔的防治工作。
林政执法大队要加强护林防火,有效巩固造林成果。
二、坚持科学规划
要根据原州区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立地类型,从提升造林绿化水平、提高造林成效、成林转化率的角度出发,组织力量按照精准造林的要求编制造林规划。规划编制要做到精准小班划分、整地模式、树种选择、栽植模式、抚育管护等扶术和措施,建立从造林开始一直到转化成林的管理机制。
三、推广大苗造林
为切实提高原州区森林覆盖率,实现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20.64%的建设目标,我区规划推广大苗新造林1428.7公顷,大苗补造9223.66公顷,力争取得当年造林、当年成林、当年见效的建设成效。
四、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金筹措机制,不断拓宽精准造林投融资渠道。要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中央财政造林、森林抚育、退化防护林改造试点、有害生物防治等国家和自治区及市(县)林业工程、项目统筹对接,整合项目资金,保证精准造林高标准投资、高质量见效。
五、健全管理机制
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制度,所有造林工程全部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要建立健全精准造林中从规划设计到成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机制,将精准造林任务落实到各相关单位,实行奖惩机制,保证精准造林规划落到实处。
六、强化科技支撑
围绕我区造林中的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健全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技术装备,提高抗旱、苗木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水平。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组织开展基础性研究,针对重大技术瓶颈和疑难问题,组织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联合攻关,争取在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七、严格资金管理
工程建设资金在申请国家、自治区林业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要积极争取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集资金,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入到造林工程上。
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强行划转或抵扣债务。对违规使用资金者依法严惩。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原州区信息中心
电子邮件:yzqxxzx@163.com
宁ICP备10000747号 网站标识码:640402000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