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当前位置:长者版 > 乡镇动态 返回首页

闽宁协作书写原州产业振兴的乡村“菇”事

来源:  原州发布
发布日期:  2025-05-07

近日,原州区河川乡上黄村的菌菇种植基地里,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产业发展“进行曲”。村民们正熟练地进行着菌棒制作的一道道工序,一辆辆装满菌棒的三轮车在菌棚间穿梭。

菌棒制作车间里,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木屑与麦麸混合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在拌料区,工人们严格按照配方比例,将主料与辅料精准配比,通过机械搅拌充分融合,为食用菌生长奠定“黄金基底”。随着传送带缓缓移动,混合好的培养料被自动填充进耐高温塑料袋,机器迅速完成封口,每分钟可产出数十个标准菌棒。

这些刚成型的菌棒随即被送入高温灭菌舱。密闭舱室内,温度飙升至105℃,持续15小时的高压环境如同“消毒卫士”,将潜藏的杂菌和虫卵彻底杀灭。待舱门开启,这些菌棒在菌菇栽培大棚中被静置降温。待降温完成后,技术人员手持接种枪,完成菌种植入,这一环节犹如“生命播种”,直接决定菌棒的出菇品质。

养菌棚内,菌丝如同白色丝线般在培养料中蔓延生长。经过20余天精心培育,待菌丝完全覆盖菌棒,工人们会进行导袋、刺孔操作,为菌丝“松绑透气”。当菌棒表面逐渐形成棕褐色菌膜,完成转色工序后,这些“孕育成熟”的菌棒便开始了全新的生命周期,被用作上黄村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种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黄村菌菇产业发展历程中,福建省产业帮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闽宁协作支持下,先后投入专项帮扶资金448万元,建成菌菇栽培大棚3栋、现代化菌棒生产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烘干房一座,并配备自动化生产设备,形成了从菌棒制作、香菇种植到干菇加工等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如果没有闽宁帮扶资金的大力支持,上黄村的菌菇产业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驻村第一书记张勇感慨地说。借助闽宁协作的东风,上黄村产出的香菇个头匀称、肉厚质优,深受市场欢迎。除了销售新鲜采摘的香菇,上黄村还对香菇“从头到脚”进行深加工,烘干后的菇脚每斤售价2元,菇腿每斤可达10元。

菌菇产业的发展为上黄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用工高峰期,基地可吸纳5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达90%,还有6名残疾人在这里实现了就业增收。2024年,村集体仅发放工资就达43万余元。

“有时间了就在家门口的菌菇基地打工,忙了就回家种地养牛。在这打工还能和工友们唠唠嗑,钱也挣上了,人心情也舒畅了。”村民黄占让高兴地说道。

在菌菇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上黄村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这四框赤松茸是林教授在我们村实验的新品种,若实验成功,后续将在红梅杏树等树下进行大面积种植,以此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上黄村村委会主任黄玉孝介绍说。

黄玉孝口中的“林教授”,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林戎斌。来到上黄村后,林戎斌便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菌菇,针对技术难点现场答疑解惑。在像林戎斌一样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上黄村菌菇产业正逐步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华丽转变。

谈及下一步发展规划,上黄村党支部书记黄金报信心满满:“年初我们就在尝试种植了200平方米的羊肚菌,这两天已经能采摘了,后续我们还将引进玉皇菇、秀珍菇、猴头菇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菌菇品类。”在他心中,上黄村不仅要发展菌菇产业让本村村民富起来,还要带动更多周边村村民一起共同增收致富。 

上黄村菌菇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闽宁协作产业帮扶的生动缩影。多年来,闽宁两地以实干与创新为要,在资金扶持上精准“落子”,在技术输送上持续发力,在产业升级上精心谋划,在原州大地上让“小菌菇”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奋力书写着闽宁携手共富共赢的时代华章。(来源:原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魏雅荷 冯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